而任之,各至其實,斯大信也。
大定持之。
〔注〕真不撓則自定,故持之以大定,斯不持也。
〔疏〕物各信空,持而用之,其理空矣。
盡有天,
〔注〕夫物未有無自然者也。
〔疏〕上來七大,未有不由其自然者也。
循有照,
〔注〕循之則明,無所作也。
〔疏〕循,順也。但順其天然,智自明照。
冥有樞,
〔注〕至理有極,但當冥之,則得其樞要也。
〔疏〕窈冥之理,自有樞機,而用之無勞措意也。
始有彼。
〔注〕始有之者彼也,故我述而不作。
〔疏〕始有之者彼也,故我述而不作也。
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
〔注〕夫解任彼,則彼自解;解之無功,故似不解。
〔疏〕體從彼學而解也,戒小成性,故不似解。
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
〔注〕明彼知也。
〔疏〕能忘其知,故似不知也。
不知而後知之。
〔注〕我不知則彼知自用,彼知自用則天下莫不皆知也。
〔疏〕不知而知,故不知而後知,此是真知。
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
〔注〕應物宜而無方。
而不可以無崖。
〔注〕各以其分。
頡滑有實,
〔注〕萬物雖頜滑不同,而物物各自有實也。
〔疏〕頜滑,不同也,萬物紛擾,頜滑不同,統而治之,成資實道。
古今不代,
〔注〕各自有故,不可相代。
〔疏〕古自在古,不從古以來今;今自存今,亦不從今以生古;物各有性,故不相代換也。
而不可以虧,
〔注〕宜各盡其分也。
〔疏〕時不往來,法無遷貿,豈賴古以為今邪。
則可不謂有大揚摧乎。
〔注〕摧而揚之,有大限也。
〔疏〕如上所問,其道廣大,豈不謂顯揚妙理而摧實論之乎。
闔不亦#54問是已,奚惑然為。
〔注〕若問其大摧,則物有至分,故忘己任物之理可得而知也,奚為而惑若此也。
〔疏〕闔,何不也。奚,何。無識之類若夜游,何不詢問聖人。乙及其弱喪而迷惑困苦如是何為也。
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是尚大不惑。
〔注〕夫惑不可解,故尚大不惑,愚之至也,是以聖人從而任之,所以皇王殊迹,隨世為名也。
〔疏〕不惑聖智,惑於凡情也。以聖智之言辨於凡惑,忘得反本,復乎真根,而不能得意忘言而執乎聖迹,貴重明言,以不惑為大,此乃欲尚不惑,豈能除惑哉。斯又遣於不惑也。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二十六竟
#1郭慶藩引文『則』作『斯』。
#2『大』字依正文當改作『犬』。
#3《闕誤》引文如海、張君房本『乎』俱作『于』。
#4世德堂本『又』作『而』。
#5郭慶藩引文『食』作『良』。
#6郭慶藩引文『滋』作『玆』,『弊』作『旅』。
#7王孝魚依〔注〕文改『徒』作『走』。
#8原作『胃』疑為『胸』之訛,今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及文意改正。
#9『熒』當作『榮』。
#10『敖』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作『遨』。
#11《闕誤》引文成張三本『事』俱作『辭』。
#12趙本無『故可囿也』四字。
#13世德堂本『教』作『樂』。
#14『儉』疑『倫』之訛,今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改。
#15『此』疑『比』之訛,今依正文改。
#16郭慶藩引文改『成』作『咸』。
#17趙本無『復』字。
#18依上下文,『大』當作『火』。
#19郭慶藩引文『徒』作『他』。
#20『為』字世德堂本在『獨能』下,趙諫議本在『亦以』下。
#21世德堂本『拂』作『排』。
#22『之網』疑『之側』之誤,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意當改。
#23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漫』作『慢』。
#24郭慶藩引文『郢』作『獿』,『乃』下『因』字作『回反』二字。
#25王孝魚依江南古藏本及李氏本改『謂』作『諱』。
#26原作『若』,諸本皆作『君』,又依文意改正。
#27原作『長』,依上文改『長』作『叔』。
#28四庫本『』作『抓』。
#29四庫本『猶】下有『能』字,『搏』下無『之』字。
#30浙江書局本〔鋤〕作『助』。
#31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口』均作『中』。
#32『生』疑『失』之誤,今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改。
#33『大』字依正文、〔注〕文改作『古』。
#34郭慶藩引文認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