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睹無則任其獨生也。
〔疏〕睹無為之妙理,見自然之正性,二儀非有,萬物盡空,翻有入無,故稱為友矣。
賤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注〕因其性而任之則治,反其性而凌之則亂。夫民物之所以卑而賤者,不能因任故也。是以任賤者貴,因卑者尊,此叉然之符也。
〔疏〕民雖居下,各有功能;物雖輕賤,咸負村用。物無棄材,人無棄用,庶咸亨也。
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
〔注〕夫事藏於彼,故匿也。彼各自為,故不可不為,但當因任耳。
〔疏〕匿,藏也。事有隱顯,性有工拙,或顯於此,或隱於彼,或工於此,或拙於彼,但當任之,悉事齊也。
廳而不可不陳者,法也;
〔注〕法者妙事之進也,安可以逵贏而不陳妙事哉。
〔疏〕法,言教也。以教望理,理妙法粗,取諭荃蹄,故須陳說故也。
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
〔注〕當乃居之,所以為遠。
〔疏〕義雖去道疏遠,苟其合理,應須取斷。
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
〔注〕親則若偏,故廣乃仁耳。
〔疏〕親雖偏愛狹博#37,周普廣#38愛,乃大仁也。
節而不可不積者,禮也;
〔注〕夫禮節者,息於係一,故物物體之,則積而周矣。
〔疏〕積,厚也。節,文也。夫禮貴尚往來,人情華薄,故外示折旋,內敦積厚,此真禮也。
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
〔注〕事之下者,雖中非德。
〔疏〕中,順也。修道之人,和光處世,卑順於物,而志行清高,涅而不緇其德也。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注〕事之難者,雖一非道,況不一哉。
〔疏〕妙本一氣,通生萬物,甚自簡易,其唯道乎。
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
〔注〕執意不為,雖神非天,況不神哉。
〔疏〕神功不測,顯晦無方,逗機無滯,合天然也。
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
〔注〕順其#39自為而已。
〔疏〕聖人觀自然妙理,大順韋物而不助其性分。此下釋前文。
成於德而不累,
〔注〕自然與高會也。
〔疏〕能使境智冥會,上德既成,自無瑕累也。
出於道而不謀,
〔注〕不謀而一所以為身。#40
〔疏〕顯出妙一之道,豈得待(顯)謀而復說。#41〔疏〕《老經》云,為而不恃。仁慈博愛,貴在合宜,故無恃賴。
薄於義而不積,
〔注〕率性居遠,非積也。#42
〔疏〕先王篷廬,非可寶重,已陳芻狗,豈積而留。
應於禮而不諱,
〔注〕自然應禮,非由忌諱。
〔疏〕妙本湛然,進應於禮,豈拘忌諱。
接於事而不讓#43,
〔注〕事以理#44接,能否自任,應動而動,無所辭讓。
〔疏〕混俗揚波,因事接物,應機不取,亦無辭讓。
齊於法而不亂,
〔注〕御粗以妙,故不亂也。
〔疏〕因於物性,以法齊之,故不亂也。
侍於民而不輕,
〔注〕恃其自為耳,不輕用也。
〔疏〕民惟邦本,本固而邦寧,故侍籍不敢輕用也。
因於物而不去。
〔注〕因而就任之,不去其本也。
〔疏〕順黔黎之心,因庶物之性,雖施於法教,不令雜於性本。
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
〔注〕夫為者,豈以足為故為哉?自體此為,故不可得而止也。
〔疏〕物之稟生#45,功丹萬殊,如蛻#46娘轉丸,蜘蛛結網,出自天然,非關假學。故素無之而不可強為,性中有者不可不為也。
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
〔注〕不明自然則有為,有為而德不純也。
〔疏〕閤自然之理,則澆薄之德不純也。
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
〔注〕不能虛己以待物,則事事失會。
〔疏〕閉虛玄道性,故觸事面培,諒無從而可也。
不明於道者,悲夫。
〔疏〕閤天人之理,惑君臣之義,所作類蹙,深可悲傷。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
〔注〕在上而任萬物之自為也。
〔疏〕無事無為,尊高在上者,合自然天道也。
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注〕以有為為累者,不能率其自得也。
〔疏〕司職有為,事累繁擾者,人倫之道。
主者,天道也;
〔注〕同乎天之任物,則自然居物上。
〔疏〕君在上任物,合天道無為也。
臣者,人道也。
[注〕各當所任。
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
〔注〕君任無為而委百官,百官有所司而君不與焉。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