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不樂,為人之所不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備矣。
李曰:至學之士,學人之所不能學,立行之者,為人之所不能為,為與不為皆為,學與不學皆學,教無不達,理無不通,故日道德備矣。細而言之,常俗小人所好者有為,懷道君子所好者無為,此善人之所不善也。人皆悅於聲色,我獨悅於無聲無色,此喜人之所不喜也。人皆愛於名利,我獨忘於名利,此樂人之所不樂也。人皆作僧愛,我獨作不僧不愛,此為人之所不為也。人皆信邪,我獨信正,此信人之所不信也。人皆行惡,我獨行善,此行人之所不行也。道與俗反,志遠功高,事無不圓,故云備矣。劉曰:善者,善無情也,喜者,喜無事也,樂者,樂無味也,為者,為無為也,信者,信無心也,行者,行道德也。夫此六句亦有義焉,解行不然也,道德不備也。
皆有章第三十四
老子曰: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
韋曰:道無不在,豈聖人獨有,而萬物皆無哉!《莊子》云:道在屎溺。屎溺猶有其道,而況萬物者乎。劉曰:所明道無不在,修者得之。
萬物不自知,道自居之。
沖曰:萬物無知,情均芻狗,不知聖匠剖大混一朴,散為無窮之物,不能自知生本,由道氣合生物,道自居之。劉曰:藏諸用也。
眾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
韋曰:但不自知,又不知物,則神道自然冥會也,沖曰:神為生形之本,眾皆得而生,不自知生我者神,神自生我也,劉曰:近在諸身而不能知。
君有德施於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沖曰:君有無為之德施於百姓,百姓得其自為日用不知,謂我自然,不知受君之德也。韋曰:上不知下,下不知上,上下相忘,乃為道治也。劉曰:功成事遂,百姓皆為我自然也。
是故聖人藏神於內,魄不出也。
沖曰:聖人知生我者神,故養神守身,藏神形內,煉形化魄,合於真神,混而為一,不役魂魄,又何出焉。李曰:魄,寂也,輕躁之徒,其神自離,聖人法道,安靜無為,神不離身,寂然在內,故云不出也。劉曰:靜之至也。
守其母,其子全。
李曰:保道存神,守其母也,於身無害,其子全也。
而民熾盛,保其國也。
劉曰:本固邦寧。
玄虛積充,壽命長也。
沖曰:玄虛者道也,真積妙氣,積充我身,故能飛行空虛,壽命長久也。
人能徒知天地萬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歸本,是大不知也。
韋曰: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我都無知,故能歸一反於自然也。李曰:有靈之中,人最為智,測之於景,親之於天,察之於地,通之物理,無有不知,是稱為智。而不知身由道生,歸根反本,而守愚至死,信命將終,是大不知也。劉曰:謂假學之流,雖復窮教盡藝,辯智多能,奇使異端,規模聖軌,而不悟生之所由,反命歸本之道,而逐於外者,於世雖得其美名,於身是謂愚焉。
治身章第三十五
老子曰:治身之道,先隱天地,靜居萬物之始。
韋曰:隱,安也。先安其身形,如天地之無為,然後能心居萬物之始。始也者,道也。李曰:修身之理,必先忘於形,形有既忘,都無所見,此隱於天地也。然後息心歸本,居於萬物之始也。劉曰:天地尚隱,何所見焉,居物之始,何所有焉。
夫聖人通玄元,混氣思以守其身。
徐曰:聖人常清靜無為,故能通玄元之道,混合神氣,思念真神,以此守真,故能長存久視也。劉曰:開元通而不壅,氣思混而不亂,以此守真,是聖人之道也。
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
劉曰:情愛深於淇渤,貴欲重於丘山,如此守身,愚人之趣也。
此兩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異焉。
劉曰:聖智愚情,兩行相反,俱專事業,為用不同,美惡二途,功滿則方效也。
道德章第三十六
老子曰: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各有所歸之。
李曰:道德是幽微之理,天地已下,是有形之事,有象之物,猶各有所歸,喻無形之道,若能無心去欲,道亦當自然而至。
夫道非欲於虛,虛自歸之;德非欲於神,神自歸之;
李曰:道既虛無,德亦神妙,虛無神妙,鈴竟清靜,而人若能虛心無身,自然歸道,抱神守妙,自然歸德也。劉曰:虛歸於道,神歸於德,道以虛往,德亦神歸,
天非欲於清,清自歸之;
劉曰:輕清者,上昇也。
地非欲於濁,濁自歸之;
劉曰:重濁者,下沉也。
濕非欲於水,水自歸之;
劉曰:水流濕也。
燥非欲於火,火自歸之;
劉曰:火就燥也。
萬物非欲見於形,形自見之;
劉曰:無相者,不能見也,有形者,不能隱也。
高山大澤非欲於飛烏虎狼,飛烏虎狼自來歸之;
劉曰:羽族毛韋,又歸林藪。
深淵河海非欲於魚鼇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