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集,無為名尸,其名不去。至人睹成壞之相,因去功與名,還與眾人,其道大成而常若缺也。唐堯有成功而自視缺然,為五帝之盛。孔子集大成而不居其聖,為萬世之師。其用愈久愈新,豈有弊耶。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御註:充塞無外,瞻足萬有,大盈也。虛以應物,沖而用之,故施之不竭,其用不窮。良賈深藏,若虛盛德,容貌若愚。
呂吉甫曰:萬物酌焉而不竭,是盈也。然益之而不加益,故若沖。唯若沖,故其用日給而不窮。
羅什曰:智無不積為滿,空而能正曰沖。言大滿之人,能忘其滿,雖滿若虛,虛則不竭。用能如此,則無窮極。
月盈則虧,志滿則損,至人知盈虛之有數,雖盈而常若沖也。
大直若屈,
王弼曰:隨物而直,直不在己,故若屈。
羅什曰:理正無邪曰直。隨物曲成為屈。
身可屈也,道不可屈也。大直者,屈身以伸道也。柳下惠直道三黜而不去。
大巧若拙,
蘇子由曰:巧而不拙,其巧必勞,付物之自然,雖拙而巧。
劉進喜曰:匠成萬物,鑪錘羣生,有大功巧而忘功用,晦迹同凡,故曰拙也。巧在所不為,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作無巧功,賦物之形方圓,曲直不睹其妙,故若拙。刻彫眾形而不為巧,非其驗乎。有如梓慶之削鑪,非若宋人之刻楮。
大辯若訥。
御註:不言之辯,是謂大辯。惠施多方,其辯小矣。
羅什曰:智無不周為大辯,非法不說故稱訥。
蘇子由曰:辯而不訥,其辯必窮。因理而言,雖訥而辯。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呂吉甫曰:夫寒熱者,天地之所為,有形之所不能免也。而一躁焉可以勝寒,一靜焉可以勝熱,一時之躁靜,猶可勝天地之所行,況夫體無為之清靜,以為天下正,安往而不勝哉。
此章之義,先言諸大,終之以清靜為天下正。老君言得悟道者,常清靜矣。悟道之人,必靜必清,唯見於空,乃能如上諸大。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御註:以道治天下者,民各樂其業而無所爭,糞其田疇而已。
有道者,謂人主有道也。卻者,去也。走馬者,馳走之馬也。糞者,糞田也。言有道之君,臨莅天下,少欲知足,無求於外,兵甲不用,偃武修文,無戰逐之事,唯本業之修,故卻去馳走之馬,以治農田。治身者意馬不馳,丹田自實。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溫公曰:貪欲無厭,合內競外。
天下無道之君,縱欲攻取,戰伐不止,故兵戎之馬,寄生於郊境之上,久不得還也。邑外曰郊。躁競之夫,不能少欲知足,遂使坐騁走馬,奔馳聲色之郊。
罪莫大於可欲,
御註: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人之有欲,至於次性命之情以爭之,罪之所起也。
唐明皇曰:心見可欲,為罪大矣。張君相曰:前境美麗,稱可欲心,故言可欲。然境能適心,是起罪之緣,緣境不止,必獲大罪。
禍莫大於不知足,
御註:平為福,有餘為禍,知足不辱,何禍之有。
王元澤曰:外求無厭,失性生禍。
不知性分之至足,而食求外物,則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禍莫大於玆矣。
咎莫大於欲得。
大孟曰:得中求取,而又得又不厭得中故更欲得。心既無涯,必招大咎。此言無道之徒,縱性任情,殃答斯至,積惡不已,存亡俱累,罰止一身罪也,下及子孫禍也,上誤祖先咎也。
纂微曰:咎,殃答也。夫物之經目,猶有限也。天下之物,見與不見,咸欲得之,使盡在己而靡有孑遺者,此無道之甚也。豈唯禍及一身,抑亦殃咎來世。夫罪者言人違於禁令,初犯其非名之為罪,道家悔過。《經》曰:初犯為罪,亦名為過,過言誤也,犯過一千八百為禍,禍重於罪矣。犯過二千一百六十為咎,咎又重於禍矣。此三者皆無道君子之所為也。
天下之物,見與不見,所欲必令皆得,欲而得之,人所咎也。自取戾曰罪,違神而為禍,違人而為咎,由可欲至於不知足,不知足則欲得也。有罪則有禍,有禍則有咎,咎則獲戾於眾人也。罪莫大於禍,禍莫大於咎,此次序之然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御註:人見可欲則不知足,不知足則欲得,欲得則爭端起而禍亂作。泰至則戎馬生於郊,然則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無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飲食而已,何爭亂之有。
舒王曰:墨子曰:非無安居也,我無足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萬物常至於足,而有所謂不足者,以其無足心也。得道者知其足心足財,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王元澤曰:各盡其性分,則何不足之有。
此章言以道往天下者,內自知足,外無貪求,故絕爭戰之事,無殃咎之禍。修身者少欲知足,意馬不馳,丹田自守,乃為有道之士矣。
道德真經取善集卷之七竟
宋饒陽居士李霖集
不出戶章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