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84-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取善集-宋-李霖-第32页

>  劉進喜曰:百姓者,眾人之總稱也。然聖人無心,有感斯應,應隨物感,故以百姓為心。既無心應,亦無不應。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御註:善否相非,誕信相譏,世俗之情,自為同異,豈德也哉。德善,則見百行無非善者,故不善者亦善之。德信,則見萬情無非信者,故不信者亦信之。真偽兩忘,是非一致,是謂全德之人。
  王元澤曰:善惡生乎妄見,妄見生乎自私。公於大道,則雖目睹善惡,而心無殊想矣。故聖人因世之情,強立毀譽,而心知善惡,本自非相,故不善之善,非憐而恕之,乃不覺有異也。忘善惡之實,真善也。故萬法雖殊,等為實相,信與不信,生乎自私。知一切相無非妄者,故能視不善猶善,知一切相無非實者,視不信猶信。當妄知實,當實知妄,此聖智所以異於眾人也。
  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
  御註:方其在天下,則吉凶與民同患,雖無常心,而不可以不戒也。故所以為己則惵惵然,不自暇逸,所以為天下則齊善否同,誕信兩忘,而閉其所譽,渾然而已。
  蔡子晃曰:以無分別之教,混有分別之心,眾生既有善不善,有信不信,有分別二,見聖人皆善皆信,究竟玄同,故云渾。
  王元澤曰:惵惵者,恐懼之意。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王元澤曰:仰而法之,無知之民,動皆非理,聖人憐而誘之,如父母於赤子,恂恂然適其志氣,而無忿疾之心,非夫體道忘物而仁伴天地者,其孰能如此。
  此章言聖人體道無心,故忘善惡,齊誕信,及其在天下惵惵然不敢易也。至於為天下,則渾然而已。百姓仰而法之,唯聖人之視聽,聖人遇之,以慈待之以厚,雖不善信者,亦善信之,此孩之也。非體道無心者,其孰能如是。
  出生人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蔡子晃曰:夫眾生失無為之靜本,造有為之穢業,出沒隱顯,生死輪迴,所以從無適有,名曰出生,自有歸無,名為入死也。
  呂吉甫曰:生者死之徒,死者生之始,則生死相為,出入而已。
  陸佃曰:性無生死,出則為生,入則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韓非曰:四支與九竅十有三,動靜屬於生死焉。夫善攝生者,目不妄視於采色,耳不妄聽於淫聲,鼻不妄嗅於穢膻,口不妄言於非道,手不妄持於凶器,足不妄履於邪徑,動靜絛然,諸惡莫犯,此乃長生之徒也。趣死者,反於此,動靜沒溺,諸吉無有,此乃近死之徒也。夫生死之原,皆系此十三事矣,與河公說同。
  唐明皇曰:汎論眾生,當生安生得生理,處死順死得死理。如此者大凡十中有三爾。
  陸佃曰:主出而陽者,生之徒也。主入而陰者二死之徒也。主出而至於求學出死以羨久生者,出之甚也。主入而求學入滅以樂久死者,入之甚也。此兩者十之中有三焉。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王元澤曰:貪生失理,故動皆傷性。蓋天下除無知常民之外,或殉道而為道術,或殉欲而為答惡,皆由有其生而自生,故不免於死生也。
  人之生,動之死地者,眾人是也。矜生太厚以養傷生,故動之死地。如此之輩,亦十中有三爾p 其能出是三者,則不死不生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御註:生之徒悅生而累形,死之徒趣寂而忘身。動之死地,桁楊者相接也,刑獄者相望也。是皆不知身之為大患,生之為有涯,而存生過厚爾。古之得道者,富貴不以養傷身,貧賤不以利累形,不樂壽,不哀夭,朝徹而見獨,故能無古今而入於不死不生。
  溫公曰:言十人之中,大約柔弱以保其生者三,剛強以速其死者三,雖志在愛生而不免於趨死者亦三。其所以愛生而趨死者,由其自奉養太厚故也。
  《經》曰: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蓋聞善攝生者,
  河上公曰:攝,養也。
  纂微曰:老氏不自言攝生,而曰蓋聞者,謙之辭。攝,衛也。於衛生之中得其精微,故曰善攝生者爾。
  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河上公曰:陸行不遇兕虎,自然遠避害不干也。入軍不被甲兵,不好戰以殺人。
  成玄英曰:此明三毒不能傷害,若攝生無生,則害不能害,既內無三毒,則外三毒不傷,是以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也。何者,夫虎主嗔,兕主癡,兵主貪。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舒王曰:惟善攝生者,則能無我。無我則不害於物,而物亦不能害之矣。
  莊子曰: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王元澤曰:無死地者,由其無生。彼無生者,湛然常生,而不自生,故未嘗死,未嘗生。道至乎此,則雖其形有禪,而神未嘗變,安得死乎。此中國之神聖,而西方之佛也。若然者變化無常,水火不能焦濡,斫不能創病,乘虛觸實,往無不通,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