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所以生生者,皆沖虛之和氣。學道者當體此意,則必以能虛能無為貴。天下之物,或欲損之而反以為益。或欲益之而反以為損,損益之理,有不可常。如月盈則必缺,此益之而損也。既缺則又盈,此損之而益也。人之所教,猶言今世人之所以設教,彼亦曰,我之所教,皆義理也。但知求益,但知求勝,而不知剛者叉折,盈不可久,故曰強梁者不得其死也。若吾以道教之,則皆在眾人之上,是世之所師者。又當以我為師也,故曰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堅者易折,柔者常存。以至柔而行於至堅之間,如水之穿石是也。無間,無縫罈也。無有,即無形也。如人身營衛之間。可謂無間,而氣脉得行之。無隙之隙,而日月之光亦入之。此皆無有入於無間也。此兩句譬喻也。以此而觀,則知無為無不為者至理也。不言而教自行,無為而功自成,此皆至道之妙用,而天下之人知不及之,故曰:天下希及之。有益,有功用也。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貨皆外物也,無益於吾身,則雖得雖亡,何足為病。而不知道者,每以此自病。愛有所著,則必自費心力以求之,愛愈甚,則費愈大,此言名也。貴而多藏,一旦而失之,其亡也必厚。無所藏則無所失,藏之少則失亦少,多藏乃所以厚亡也。此二句發明下三句也。惟知足者不至於自辱。知止者不至於危殆,如此而後可以長久。此三句,卻是千古萬古受用不盡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有成則有缺,大成者常若缺,則其用不敝矣。有盈則有虛,大盈者常若虛,則其用不窮矣。前章曰窪則盈、敝則新即此意。大直則常若屈然,枉則直也。曲則全也。大巧者常若拙然,不自矜也。太辮者常若訥然,不容言也。躁之勝者,其極必寒。靜之勝者,其極必熱。躁靜只是陰陽字,言陰陽之氣滯於一偏,皆能為病。惟道之清靜,不有不無,不動不靜,所以為天下之正,猶曰為天下之式也。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以善走之馬卻以糞田,即不貴難得之貨之意。戎馬生於郊,言爭戰也。戰爭之事,皆自欲心而始,欲心既萌,何時而足?唯得是務,所以為罪、為禍、為咎也。惟知足者,以不足者為足,則常足矣。此又發明前章知足不辱之意。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天下雖大,人情物理一而已矣,雖不出戶亦可知。天道雖隱,陰陽變化,千古常然,雖不窺牖亦可見。若必出而求之,則足迸所及,所知能幾;目力所及,所見能幾。用力愈勞,其心愈昏,故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此亦設喻以發明下句而已。不行而自知,不求見而自有名,不為而自成,聖人之道,其為用也如此。《易》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亦此意也。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為學則日日求自益,為道則日日求自損。故前言絕學無憂,蓋言道不在於見聞也。《大慧》云:讀書多者,無明愈多。亦此意也。黜聰明,隳肢體,去智與故#1,則損之又損,則可以無為無不為矣。取天下者祕以無心,有心者反失之。三代之得天下,何容心哉?因當時戰爭之俗,借以為喻,其言亦足以戒,此書多有此意。無事有事,即無心有心也。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無常心者,心無所主也。以百姓之心為心,則在我者無心矣。善不善在彼,而我常以善待之,初無分別之心,則善常在我。在我之善,我自得之,故曰得善矣。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與此意同。信不信者在彼,而我常以信待之,初無疑間之心,則信常在我。在我之信,我自得之,故曰得信矣。子曰:不億不信。亦此意也。其曰吾亦善之、亦信之者,非以其不善為善,非以其不信為信也,但應之以無心而已。惵惵,不自安之意。聖人無自矜自足之心,故常有不自安之意。渾其心者,渾然而不露圭角。此心渾然,所以無善不善、信不信之分也。注其耳目者,人皆注其視聽於聖人,而聖人皆以嬰兒待之,故曰皆孩之。此無棄人之意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