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者,不能聞也。是以古之聖人效法水之柔弱,含垢忍恥,受言納諫。為天下之主者,效水納垢也。
天下柔弱者莫過於水,
《通玄經˙道原篇》曰: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利貫金石,強淪天下。
莫之能勝,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行不可得窮極,微不可得把握。
其無以易之。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擊之無瘡,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灼之不熏,淖約流循,不可靡散。
故柔勝剛,
《通玄經□上德篇》曰:老子見舌而守柔。齒堅於舌,而先斃之。
弱勝強。
《通玄經》曰:積柔成剛,積弱成強。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天下
《通玄經》曰:末世人之情性,皆好強而惡弱,好剛而惡柔,而不知失,不能柔弱也。
莫不知,
《通玄經》曰:君子察實,無信讒言。君過而不諫,非忠臣也。
莫能行。
《通玄經》曰:諫而不聽,君不明也。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水之柔弱。柔弱微眇,故能成其高,功名自化。
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使人誹謗於己者,心之過也。言出於口,不可止於人;行發於近,不可禁於遠。
正言若反。
《通玄經˙上仁篇》曰:後世有言者窮之以辭,有諫者誅之以罪,如此而欲求海內存萬方,其離聰明亦以遠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此章《通玄經》言:和大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也。古者親近不以言,來遠不以言,使近者悅,遠者來。與民同欲則和,與民同守則固,與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譽者顯。末世行有召賊,言有致禍,無先人言,後人已附之。耳流聞千里者,禍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駟馬不追。此勸戰國和其怨,言罷兵不争,天下太平,乃為善也。
和大怨,
《通玄經˙微明篇》曰:古者和大怨,有德司契,不争為善也。
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通玄經》曰:戰國無道,作難結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也。
是以聖人
《南華經》曰:古之聖人其備乎,和天下。
執左契,
《通玄經》曰:陰害物,陽化物。聖人之道,依陽天下和同,依陰天下怨惡。
而不責於人。
《通玄經》曰:其怨大者,其禍深。畜怨而無息者,未嘗有也。
故有德司契,
《通玄經》曰:積德成王,積石成山。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無德司徹。
《通玄經》曰:積怨成亡,積水成河。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通玄經》曰:天道無親,惟德是與。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此章《南華經□胠篋篇》言:昔者大道至德之世,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結繩質樸,天下太平則至治矣。
小國寡民,
《通玄經˙符言篇》曰: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適。天下雖大,好用兵者亡;國家雖安,好戰者危。故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洞靈經》曰:古先聖王之所以茂耕識者,以為本教也,勸民農地產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通玄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殺。當此之時,無利害之心,天下太平。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南華經》曰:古者神農之世,卧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通玄經》曰: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精,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曆之數,辨男女,明上下,田者讓畔,道不拾遺。
使民復結繩
《南華經》曰:昔者三皇之世,民結繩而用之。
而用之。
《南華經》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治。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甘其食,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晝拾橡栗,甘其食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美其服,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美其服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通玄經》曰:古者其衣煖而無飾。
安其居,
《南華經》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