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惡行以為是,終歸喪失。此謂下土闇於成事,以至敗亡。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凡庸闇之於即事,故有敗失之非。聖人玄鑒於機前,無復有為之患。
人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幾,近也,凡人為惡,不能早除,惡事近成,自然已破。若能伺聖,去危求安,始不為非,終不獲罪,無得無失,何敗何成。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備眾人之所過。
凡情逐欲,賤道貴財。聖人不食,沉珠擲玉若也,修不為己,學乃為人。貪利則過生,争名則咎至。聖人無欲則遣利,絕學則忘名,不耀一己之能,防備眾人之過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物之性也,本乎自然,欲者以染愛累真,學者以分別妨道,遂使真一之源不顯,至道之性難明,不入於無為,但歸於敗失。聖人顯自然之本性,輔萬物以保真,不敢行於有為,導之以歸虛靜也。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
欲教今俗,先引古人。古人用道修身理國,不將奸智役心眩物,此非以明人也。含光藏耀,全真抱朴,分別智息,將以愚之也。
人之難治,以其多知。
君上守質,臣下歸淳。未假威刑,自然順化。若也不行虛寂道德,唯明奸巧智慧,智多亂甚,故難理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
智慧奸巧傷害人深,國之賊也。質朴無知,任物自化,各事其業,俗樂家安,物我無傷#24,君臣俱泰,國之德也。
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遠,與物反,然後迺至大順。
用智不用智,兩者也。用之則賊害,不用則無傷。能知百姓無傷,此知理國楷模法式也。能知法式,本固邦寧,德之妙也。德妙不測曰深,尋求不逮曰遠。人皆用智,此獨用愚,學與物反也。不逆物性,任之自然,斯大順也。亦言道本虛玄,俗使滓穢,順俗求道,失之於真,反俗修德,入之於妙。入妙則無可無不可,歸真則無通無不通#25。既其虛應無方,故能大順平等。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此舉喻也。但海處卑下,故能為百谷之王。明聖人謙虛,為萬國之主也。
是以聖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謙居物下有德,故推之以為上。退身度人懷道,故尊之以在先。百姓樂戴不以為重,人皆忠孝,誰有害心也。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無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無德,物所同厭。有道,人皆樂推。行揖讓之風,順萬物之化,誰當與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以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其細。
老君道尊德貴,誠可以為大也。然晦迹同塵,隱顯不測,不似於智,不似於愚,故言不肖不似。唯當大聖之人,故無所似。若形有定質,智有常分,的有所似,道有所對,此乃細碎之小人,豈是虛通之大聖也。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俗存於利,貴之以七珍。道在於真,重之以三寶。三寶之義,未是外求。若能仁惠於萬物,好生而惡煞,慈之義。薄賦輕傜,謙身節用,不奢不侈,儉之義也。忘己濟物,退身度人,不敢為天下先。持行修身,用此三者,安國寧家,寶之大。
夫慈,故能勇;儉,故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慈心於物,物無害身。物既無害,自無前敵,以無敵故,故言勇也。用之奢侈,於事不足,行之儉約,處理有餘,周於遠大,故言廣。尚之於謙退,守之於雌柔,其德能普,謙光日新,為物所尊,故能成器長也。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
前明得三寶者,處慈而得勇,守儉而致廣,居後以至先。今明失三寶者,必竟不能行慈,苟且後知好勇;節行不能履儉,無度但當廣費,未解卑身處後,銳意欲在物先。好勇而不仁則亡,用#26廣而不節則困,無德而居物先則危,故云死矣也。
夫慈,以陣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以慈為用,不失其道。在於戰陣,必克前敵,故勝也。以之守固,無復傾危,遂言固也。以慈為心,玄天所以加護,故曰救之。至道於焉保守,故曰衛之。內明是非交戰為陣,解能破惑為勝,身不失道為守。與道同久曰固。自然無害,天將救也。外物不傷,道之衛也。
六十八章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
以慈來物,以德伏人,無鬥以力,不好以勇,無為而化,斯不武也。
善戰不怒,
能息寇亂,善戰。救物用慈,不怒。
善勝敵不爭,
道濟天下,四海來王。德綏寓內,五兵不作。物則靡之而不刃,故言勝敵。無心自然自受推,故言不争。
善用人為下。
使人不失方員之器,任物各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