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98-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前蜀-强思齐-第29页

,道亦得之。○成疏:從,隨順也。事,世物也。言至德之人,即事即理,即道即物,故隨順世事,而恒自虛通,此猶是孔德唯道是從之義。道得之者,只為即事即理,所以境智兩冥,能所相會。道得之,猶得道也。
  道者同於道,
  御注:體道者悟道忘言,即同於道矣。○御疏:順事於道之人,故謂之道者,謂能順事於道則不凝滯,悟了言教,一無封執,可與道同,故云同於道爾。○河上公曰:道者謂好道人也,同於道者,所謂與道同者也。
  德者同於德,
  御注:德者道用之名,人能體道忘功,則其所施為,同於道用矣。○御疏:德者,道用之名也,謂其功用被物,物之所得,故謂之德爾。謂體悟之人,順事於道,豈唯自能了出,抑亦功濟蒼生。被其德,德者忘其功,凡所施為,同於道用,故云德者同於德爾。○河上公曰:德謂好德人也。同於德者,所為與德同也。○榮曰:德者畜養於物,潤益於人,人能行同於德,德亦得人也。○成疏:道既是常道,德即亂是上德,體教忘言,為行同於上德,上德亦自然符應而相會也。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就體言道,就用言德,故有二文也。
  第四結執教之失。失者同於失。
  御注:執言滯教,無由悟了,不悟即迷道,故自同於失。○御疏:失者,
  謂執滯言教而失道也。夫言教者,
  道理之荃蹄也,有荃蹄者,乃在魚兔,今滯守荃蹄,則失魚兔矣,執滯言教,則失妙理矣。失妙理則無由得道,是同於失矣。○河上公曰:失謂任己失人也。同於失者,所謂與失同也。○榮曰:不能行'同於道德,體存仁義,共惡者之為非,同罪人之受罰也。○成疏:有為躁競,執教生迷,既而為行,同於失理之人,所以不能虛心冥會。而言道失者,猶失道也。故《西昇經》云:宿世不學問,今復愈失鄰也。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御注:方諸抱水,陽燧引火,類族辨物,斷焉可知。○御疏:此明氣同則應也,故虎嘯風起,鶴嗚子和。性殊則肝膽楚越,道合則夷夏同風。以類相從,物無違者,故同道則道應,同失則失來。猶方諸挹月而水流,陽燧照日而火就爾。故云同於道者,道亦得之。○河上公曰:同於道者,道亦得之,與道同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與德同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與失同者,失亦樂得之。○嚴曰:事從於道,道從於事,事從於德,德從於事,事從於失,失從於事。
  信不足,有不信。
  御注:執言滯教,不能悟了,是於信不足也,自同於失,失亦樂來,是有不信也。○御疏:言人之所以不能體了,證理忘言,謂於信悟不足而生惑滯,既生惑滯,則執言求悟。執言求悟,則卻生迷倒,是有不信應之也。故云有不信也。○河上公曰:信不足者,君信不足於下。有不信,下則應君以不信。此言物類相從,同聲相應,雲從龍,風從虎,水流濕,火就燥者也。○嚴曰:信不足謂主身也,有不信謂天人也。○榮曰:同於道者,道得之,信於道,道信人,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也。○成疏:不能忘言,而執言求理,雖名信道,於理未足,所以執滯名教,未達真源,不信之心也。故於重玄之境,有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章所以次前章者,前章正舉躁競之人,執教之失,故次此章,重明其義,就此一章,義有三別,第一舉跨跂兩惑,近繼驟雨前章,第二重辨四迷,遠對曲全四德,第三舉譬,勸令厭捨。
  第一舉跨跂兩惑,近繼驟雨前章。
  夫三界之中,唯宗玄元之聖,八天之內,皆尊黃老之真。自謙自柔,不跨不跂,襲氣母以生物,陳學父以教愚,堂堂無為,皎皎清白,酌不可竭,匪同朝力之池,仰之逾高,豈比蒼蒼之色。在涅不染,凝净空而難思,於塵能同,處沙界而常寂。喻矜伐於餘食,嘆彰明於贅行,端然不動,紫氣射於西關,澹爾無為,白光聞於南歷。欲知其妙,斯之謂歟。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御注:跂,舉踵而望也。跨者,跨挾物也。以喻自見求明,明終不得,何異夫跂求久立,跨求行履乎?○御疏:跂,舉踵而望也。跨,以跨挾物也。此舉喻也。夫延頸舉踵,欲求遠望,翹跋則危,故不可久立。以跨挾物,物為礙,必不可行,亦如下文自見自是等也。故蚑則不立,跨則不行,自見則不明,自是則不彰,斷可知矣。○河上公曰:蚑者不立,蚑,進也。謂貴權慕名,進取功榮也,如此則不可久立身行道也。跨者不行,自以為貴而跨越於人,衆共弊之,使不得行。○榮曰:跨,越也。徐行緩步,其行久也。跂踵越分,行不久也。喻明謙卑退讓者可久長也,跨跂矜伐者自危亡也。○成疏:蚑者不久,跂,慕羨也,言躁競之夫,心非懷道,不能任真守素,而分外羨欲,然物有素分,不可希跂,既乖其道,豈得久長。跨者不行,跨謂矜傲也,修道之夫應須謙遜,方乃跨誕矜傲於人,以此為懷,不可行道,故《莊子》云:寄鵬鵰以息跂,又云:權勢不久,則夸者悲。
  第二重辨四迷,遠對曲全四德。自見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