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先恣其惡,名日與之,後令歸善,名日奪之。故老君先示凡迹,所以恣其剛戾,後見神通,於是胡人降伏,方得奪其凶惡,令歸善道。此四對義勢相似,只言初淺後深耳。上機之人,聞實即悟,下根之者,要假於權,此則增法除妄。是謂微明,上來權道雖復微密,而甚有明驗也。又云:微隱密也,明,智慧也言此權道是隱密明智也。
第二校量二智,明權不及實。
柔弱勝剛強。
御注:巽可以行權,權行即能制物,故知柔弱者叉勝於剛強。○御疏:《易》云:巽以行權,欲明巽順謙卑,則可以行於權道。故欲翕,先與之張;欲弱,先與之強,卒令其翕弱者,是柔弱之道能制勝於剛強。故云柔弱勝剛強。○河上公曰:柔弱者久長,剛強者先亡也。○榮曰:權道順之而不違,故言柔弱,必竟能制於剛強,故言勝也。○成疏:柔弱,實道也,剛強,權智也,欲教難化衆生,故須權智,確論二智,實智勝權也。
第三舉譬明權道不可示人。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御注:脫,失也。利器,權道也。此言權道不可以示非其人,故舉喻云:魚若失泉,則為人所擒,權道示非其人,則當竊以為詐譎矣。○御疏:脫,失也。利器,權道也。夫魚之在水,猶主之秉權。魚之失水,猶主之失權,則為人所擒。權道假示非其人,則竊弄而為詐譎也。○河上公曰:魚不可脫於淵,魚脫於淵,為去剛得柔,不可復制。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者,謂權道也,治國權者,不可以示執事之臣,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者也。○榮曰:脫,失也,魚之游泳,事藉於江湖,聖人大寶,理資於利器。魚不可以失水,失水則魚亡,利器不可以示人,示人則危殆。故日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知執權之道不易其人。○成疏:脫,失也。利器,權柄也。魚藏於水,權隱於心,故物莫之害也。魚失水即為物所擒,權示人即為人所制,故不可以也。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此一章即是第三段文,正明結會。就此章內,文開兩別,第一結道宗明寂而常動,第二結學人宗顯妙極重玄。
第一結道宗明寂而常動。
夫無為妙道,高謝隨迎,在古非長,處幽何昧,昭昭大德含生,日用而不知,寂寂玄根,品物雷同而誰辨。啟瓊蘊之奧,天書則上清太清,演玉櫃之科,罪福則三塗九夜,孤魂叫叫於泉路,滯魄恓恓於苦庭,非大道而濟之,孰排幽而出晴,雖謂玄默而無不為,誨彼凡生,方知道力也。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御注:妙本清靜,故常無為。物恃以生,而無不為,則萬物自化,君之無為,而民淳樸矣。○御疏: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性清净,妙本湛然,故常無為也。萬物恃賴而生成,有感而必應,故無不為也。夫有為者,則有所不為矣。故無為者,則無所不為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侯王若能守道清冷,無為無事,則萬物將自感化,君之善教而淳樸矣。○河上公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以無為為常。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言侯王而能守道,萬物將自化,效於己也。○成疏: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凝常之道,寂爾無為,從體起用,應物動作。前句是本,後句是迹,明此本逵,進本寂動,動寂義也。侯王若能守,萬物當自化,萬乘之主,五等之君,若能守持此道者,八荒萬國,自然從化。學人亦爾,所以偏舉侯王者,明君王為化,利物弘多。
第二結學人宗顯妙極重玄。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御注:言人既從君上之化,以無為清净,而復欲動作有為者,吾將無名之樸而鎮靜之。無名之樸者,道也。○御疏:無名之樸,道也。欲作者,欲動作有為也。吾者,侯王自稱也。言人稟承善教以化,君德無為清净,而復欲動作有為者;吾則將以無名之樸而鎮之,令其清净不欲作也。○河上公曰:吾,身也,無名之樸,謂道也。萬物已化,而後欲作巧偽者,王侯當鎮撫以道德也。○成疏:作,起修也,樸,道也。言衆生初從化起修者,必有心欲於果報也。既起斯欲,即須以無名樸素之道安鎮其心,令不染有,此以空遣有也。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御注:言人君既以無名之樸鎮靜蒼生,不可執此無名而令有迹,將恐尋迹喪本,復入有為,故於此無名之樸,亦將兼忘,不欲於欲,無欲亦忘,泊然清净,而天下自正矣。○御疏: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上言凡人欲動作有為者,人君則將無名之樸而鎮靜之,今言於彼無名之樸,亦將不欲者,所以鎮無名之樸,為眾生興動欲心,若復執滯無名,還將有迹,令此衆生尋迹喪本,復入有為,則興彼欲心,等無差別。故初用無名之樸以鎮靜蒼生欲心,蒼生欲心既除,聖人無名亦拾。喻如藥以理病,病愈而忘藥;舟以濟水,濟而遺舟。若水已濟而仍守舟,病已除而復嘗藥,豈唯不達彼岸,亦復更生患累矣。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夫無名之樸既將不欲,不欲之欲於此亦忘,則泊然清净,是名了出。君無為而上理,人遂性而化下,不煩教令,而天下平正,故日天下將自正。河上公曰:無名之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