蠅不犯其几筵。此真淨業所感也。杭州近日比丘尼中。以穆菴慧師葉菴持師。為名望最著者(杭之客尼蓮化。病歸。卒於無錫舟次。人甚懇切。但慧解不起耳。仁華每提醒之。猶未甚得力。惜哉。仁華。亦江南尼眾之傑出者)。

  明恒傳

    德 修
  明恒。先為優婆夷。住寧波鄉之青蓮菴。專修淨土。因病。遂薙髮。念淨土堂未曾完工。病中每抱憾。有妙理法師者。示之曰。世事未了。有人替汝。生死事未了。無人替汝。今宜收下。一心歸命矣。又有式教大師者。亦時來警策。遂默受善誡。妄想芟除。一日晨朝。忽謂大眾曰。今日巳時可行。或問曰。巳時向那里行。曰。汝豈不知西行。至巳刻。果安然坐化。
  論曰。善知識之恩。大於父母。能使善根散而復聚。觀於明恒益信。世之學人。猶往往不知擇友。悲夫。

  修西聞見錄卷二
  修西聞見錄卷三

    東土 雞園偶 集

  豐伸布贊

    (海陵)程紹昌
  豐伸布。長白職官也。與妻篤志淨業。臨終有應。贊曰。蓮出雙花。官居幾品。回首旂常。冠裳鼎鼎(在道光咸豐之間乎)。

  書吳刻花嚴合論後

    (無錫)余 治
  龍湫三疊。安慶撫暑之古蹟也。妙公曾與署中丞方伯吳公坤修。坐其中。訂刻花嚴合論之議。吳之言曰。臨江之塔有神焉。予隨征紅巾時。頗獲其助。今署撫篆。力新之。鑄金銀銅鐵鉛五佛身。唯鐵不中程。命委員重鑄。三鑄而不及其初焉。知佛法一錘成就也。又曰。鉢盂竹笠行脚僧之物。余皆有之。坐園中。聞鶴鳴泉湧。有山林之想。吳既畢合論之功。遂卒。雞園水陸。歲歲祀之。吳刻經。不欲署其名於經尾。念佛之餘。刻指月錄棱嚴呪疏及釋氏十三經。管楊諸居士等。實左右之。以回向淨土。

  周貽樸事略

    (泰州)陳 第
  周貽樸。官兩淮鹽大使。性篤雅。深明佛意。蓄內典千卷。日以淨業為事。嘗與龔舫趙煦諸居士相往還。棲心淨土。臨終安詳。親見三聖而逝(同治年中)。

  序龔令事

    (泰州)程宇光
  近世宰官中信佛法者。或存或亡。其梗槩各不同。若龔大令舫。助守淮城。精誠通感。一家眷屬。篤志修行。接引佛機。虗心護念。實名兵火劫中之甘露瓶也。玉尺未出家時。曾與文明僧往候之。信宿而後去。每述其人之梗概以為不可及。舫字書舸。以前署山陽縣致仕居淮城。卒之時。沐浴更衣。自稱快活。其胸襟葢可知矣。清淨其神。土不隔也。

  論張淨庸

    汪善慶
  一切事皆自無而之有也。一切事皆自有而之無也。淨土法門亦然。金剛密呪。出於五方字種。中無生也。東不動也。南平等。西淨土。北解脫。蓮花部主。本在一切處之西。厥名無量壽。十二名號最後日月光。香光莊嚴。從一微塵法門。而示眾生以入路。眾生機別。遂不一其品。從一現三。從三現九。觀大小阿彌陀經十六觀經。不較然哉。必欲依一門為究竟。何可得也。張君淨庸。以淨土往生。導人先路。神迹雙清。唱隨同志。白毫光攝受。事理必然。而必執常寂光以繩之。泥矣。

  陳抱淨軼事

    蔣元亮
  孫墩史由敦之家。有雙笛焉。由敦之子吹之。吉庄之陳子唱道家斗號。響徹雲際。足以降天神。既而以玉尺蓮修法門穩便。專志欲西。不聞此調矣。邀玉尺渡王家河訪一僧。僧澹然無策進意。陳怒而去之。友人趙大禮。居十里外之竹園。邀玉尺訪之。趙舊與玉尺習。而老矣。數年不見。隱聲匿迹。久而見之。陳之年猶未遠於童也。陳名不記。記其入雞園時。初更為抱淨。繼而過雞園。訪玉尺於百日關中。不信宿而去。遂不復見。死焉。心不顛倒也。抱淨兄弟五人。居第三。餘皆習誦念。如諸仙童。頗靈秀。抱淨死。氣日散矣。朱竹咸其師也。遇於館中。每共食。後十年。見於吳氏齋中。又一年命車來訪。蒼然一老。志若童真。好讀高峯語錄。抱淨婦翁史某。遠近昆弟三五人。多喜念佛者。

  禮翁吟

    陳 第
  有禮有禮一老趙。瘦骨清淨步履峭。生子三人肖不肖。玉尺問之語且笑。子不足愛愛在道。不以愛累身。不以愛累心。蓮花香滿剎。寫出禮翁吟。胡公書院泰山下。玉尺大禮通情話。陳癡趙俊兩無疑。海陵一幅新圖畫。我若先君去。君亦不得住。多少音聲起樂邦。笙簫一片開靈路。留詩作識君休忘。莫令玉尺持短長。

  傳述陳第事

    (儀徵)于養浩
  陳第。泰州文生。好善。兼嗜佛老家言。冷淡蕭條中。盎然有春意。每夜課。至亥子猶不休。茹素放生。而不戒於飲。酒之味。經之義。若有得。不自知。臨終披緇而去。自稱玉成子。

  程宇光別傳

    蔣元亮
  程宇光。泰州諸生。中式順天鄉試第一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