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否。
  師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生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眾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
  至第二無相宗所而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眾中有智者名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
  師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
  彼曰。我明無相。心不敢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
  師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誰明無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
  師曰。相既不知。誰云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
  師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波羅提聞師辨析。即悟本心。禮謝於師。懺悔往謬。師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非久降之。
  言已。至第三定慧宗所而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
  彼眾有一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師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即不二。
  師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
  師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疑心氷釋至第四戒行宗所而問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戒行。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
  師曰。汝言依教。即染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
  彼曰。我有內外。彼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
  師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之。即自慚伏。
  至第五無得宗所。問曰。汝云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眾中有寶淨者答曰。我說無得。非得無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
  師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
  師曰。得既非得。非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寶淨聞之。頓除疑誤。
  至第六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
  彼有長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
  師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
  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
  師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彼聞旨海。豁如氷釋。既而六眾咸誓歸依。
  異見王立。輕毀三寶。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復云。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惡報應。皆由多智之者妄搆其說。國內耆舊。前王之所尊禮者。並從廢棄。
  達磨知已。即念無相宗中二首領。其一波羅提者。與王有緣。其二宗勝者。非不聰辨。而無宿因。時六宗徒眾亦各念言。佛法有難。言已。各至達磨所作禮問訊。
  宗勝曰。自惟淺薄。敢憚請行。
  達磨曰。汝雖辨慧。道力未全。
  宗勝疑云。此師恐我見王。作大佛事。名譽顯達。映奪尊威。縱彼福慧為王。我是沙門。受佛教旨。豈難制焉。
  既而讚至王所。廣說法要。世界苦樂。人天善惡。王與之往返詢詰。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
  宗勝曰。如王治化。當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
  王曰。我所有道。將除邪法。汝所有法。當伏何人。
  達磨知宗勝欲墮處。告波羅提曰。宗勝不稟吾教。潛化於王。須臾理屈。汝可速行。波羅提承稟旨命。乃至殿前。默然而住。
  時王方詰問宗勝。忽見波羅提前至。王問曰。是邪是正。
  答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王心若正。我無邪正。宗勝即從擯逐。
  波羅提曰。王若有道。何擯沙門。我雖無解。願王致問。
  王怒問曰。何者是佛。
  答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答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答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今不見之。
  答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
  答曰。王若作用。眾諸皆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遣處出現。
  答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願為我說。
  波羅提遂說偈曰。
  在胎為身  處世名人  在眼曰見  有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徧現俱該沙界  收接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王聞偈已。悔謝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