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今。常住不遷。名時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所談。
  師曰。外道所談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今猶不滅。生亦無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外道者。但以文字句義所說。欲知心要。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妙用河沙。
  簡于是言下大悟。曰。弟子始知本性不遙。涅槃寂靜。無餘有法。一切現前。言已。禮辭歸闕。表奏師語。有詔謝師。并賜摩衲袈裟.寶鉢.繒帛。十二月十九日。勅改古寶林為中興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勅韶州重加修飾大師寫經坊。賜額為法泉寺。師新州舊居為國恩寺。
  一日。師謂眾曰。諸善知識。汝等靜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今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虗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座臥。純一真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此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澤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先天元年。告眾曰。吾受忍大師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汝等信根純熟。澤定不疑。堪任大事。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復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師說法化世。經四十載。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國恩寺建報恩塔。
  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謂眾曰。吾欲歸新州。速理舟楫。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却迴。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師之法藏。何人傳受。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
  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云。
  頭上養親  口裏須餐  遇滿之難  楊柳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在家一出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言訖。往新州國恩寺。跏趺示寂。即其年八月三日也。
  時韶.新兩郡各修塔廟。僧俗莫決所之。兩刺史共焚香祝云。香煙引處。即師之欲歸焉。時鑪香騰涌。直貫曹谿。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壽七十六。
  前韶州刺史韋據撰碑。會人憶取首之記。遂走以紩葉漆布固護師頸。
  開元十年八月三日夜。忽聞塔中鏗然有聲。僧眾驚起。見一人裹白巾從塔中出。踰垣而遁。尋周視什器。一無所失。俄見師頸有傷。具以賊事聞州。縣令楊侃。刺史柳無忝。切加檎捕。五日。於石角村獲賊人。送韶州鞫問。云。姓張。名行滿。汝州梁縣人。於洪州開元寺受新羅僧金。令取六祖大師首。歸東海供養。
  柳守聞狀。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問師上足令[啗-口+王]曰。如何處斷。
  [啗-口+王]曰。若以國法論理。固當宜然。但以佛教慈悲。冤親平等。況彼欲求供養。罪可恕之。
  柳守嘆嘉。始知佛門廣大。遂赦之。
  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就請師衣鉢。歸內供養。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夢六祖大師請衣鉢。七日。勅刺史楊瑊云。朕夢感能禪師請傳法袈裟。却歸曹谿。今遣鎮國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朕為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如法安奉。專令僧眾嚴加守護。勿令遺墜。或為人偷竊。皆不遠而獲。憲宗諡大鑑禪師。塔曰元和靈照。
  南越記云。晉初。海內崩裂。各據兵權。署曹叔良為鎮南將軍。知平南總管事。晉剋復之後。以王爵封叔良。本山双峯間。叔良有別墅。捨其地為双峰曹溪。曹溪由是名著。
  寶林寺者。梁天監中。有僧經始之刻石。曰。却後一百七十年。有大權菩薩說法度人。傳化四方。學徒霧集。宜以寶林題之。州將具奏。仍御書其額。
  至儀鳳二年。大師駐錫。皆符先記。後改額。神龍中曰中興.曰法泉。後三年曰廣果。開元九年曰建興。肅宗曰國寧寺。宣宗曰南華。迄今無燕雀棲止。有達磨祖師所傳袈裟一條。西域屈眴布。緝本綿花心織成。有云絲布者。非也。其衣青黑色。後人以碧絹為裏。中宗賜摩衲.寶鉢.方辨塑真.道具等。生塔者尸之。
  開元中。廣州觀察使宋璟作禮於塔。見上足令瑫問曰。云何名無生法忍。
  瑫曰。知生既如。一切皆爾。是名無生。於生自在。是名法忍。知滅不滅。是名無生。善法不忘。是名法忍。發菩提心。是名無生。諸結不起。是名法忍。對境不瞋。是名無生。不惱他人。是名法忍。內無妄念。是名無生。外無染汙。是名法忍。般若無住。是名無生。智慧觀照。是名法忍。璟聞。頂受之。遂佛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