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丁未三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
佛滅後一千三百年。
壬子八年。
癸丑九年。
甲寅十年(符秦健皇始元年都長安)。
乙卯十一年(秦主生壽光元年)。
丙辰十二年。
丁巳升平元年(秦王符竪永興元年)。
戊午二年。
己未三年(秦甘露元年)。
庚申四年。
辛酉五年。
哀帝(諱丕初封瑯琊王在位四年改元者二)。
哀帝壬戌隆和元年。
癸亥興甯元年。
甲子二年。
乙丑三年(秦建元元年)。
帝奕(即位五年改元者一)。
帝奕丙寅太和元年。
法師剡沃州山道林支遁寂。
遁字道林。陳留關氏子。或曰河東林慮人。聰明秀徹。太原王濛。陳郡殷融。甚雅重之。家世事佛。蚤悟真乘。隱餘杭山。沉思卓立。涉講肆。善標大意。而章句或脫略。謝安聞而喜之曰。此乃九方歅之相馬也。王洽。劉恢。殷浩。許詢。郄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謝長遐。袁彥伯等。並一代名流。皆深塵外之契。還吳華山。立支山寺。今號支硎。晚欲入剡。時謝安為吳興守。貽書曰。人生如寄。風流得意之事。頃為都盡。終日慽慽。觸事惆悵。唯遲君來。以晤言消之。一日當千載耳。王羲之時在會稽。素聞遁名。未之信。聞遁還剡。詣之。歎服不能已。請住靈嘉寺。俄於沃州小嶺立寺。慮眾怠惰。著座右銘以勗之。晚移石城山。又立棲光寺。木食澗飲。多所撰述。講維摩於山陰。許詢為都講。名流咸集。遁竪一義。眾謂詢無以措。詢設一難。亦謂遁不復能通。至竟兩家辨論。精晰不窮。凡在聽者。無不心折。哀帝頻遣使徵請。出都止東安寺。涉三載。上書皇帝。許還東山。資給發遣。事事豐厚。一時名流。並餞送焉。時蔡子叔先至。近遁而坐。謝安後至。值蔡暫起。謝便移就其處。蔡還舉謝席擲地。謝不以介意。其為時賢所慕如此。嘗有遺遁馬者。受而養之。或問之。曰愛其神駿耳。後有餉鶴者。遁曰。爾冲霄之物。甯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以太和元年閏四月四日終於剡。春秋五十有三。遁善草隸。臨寂著切悟章。落筆而逝 發明(像法東垂以後。摩騰入漢以來。晉魏之間。碩德名流。應化如雲。難以悉書。書其道韻泠然。風標可見者。數人以槩之。若廣尋高踪。有列傳可考也)。
祥符蔭曰。年來春秋之際。每登支硎。流覽林麓。坐放鶴亭。撫馬蹟坡。未嘗不追懷高風逸韻於千載之下也。嘗與品松道者。從北峯瞻禮石塔。嵯峨秀出於古松流泉之間。制度精緻。摩挲久之。傳中載窆於餘姚塢。此或公之衣鉢塔也。明末清初。高松汰如。中峯蒼雪。二法師相次說法於其地。二楞堂在焉。趙高士凡夫。勒支硎澗中石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可為公千秋寫照。而汰蒼二公。抑遁潛之流亞歟。
丁卯二年。
佛教來東土三百年。
戊辰三年。
己巳四年。
庚午五年。
簡文帝(諱昱在位二年)。
簡文帝辛未咸安元年。
壬申二年。
孝武帝(諱曜簡文帝子在位二十四年改元者二)。
孝武帝癸酉寗康元年。
甲戌二年。
法師剡昂山道潛寂。
潛字法深。瑯琊王氏。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二十四講法華大品。聽眾恒滿五百。永嘉初。避亂渡江。中宗元皇。及肅宗明帝。丞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規。並欽風德。尋隱剡山。哀帝再詔。暫起應之。時簡文為相。彌敬潛。常於簡文座中遇沛國劉恢。恢嘲之曰。道者何以遊朱門。潛曰。君自覩其朱門。我無分於蓬戶。潛素懷不樂。乃啟還山。時支公道林遣使求買昂山之側。沃州小嶺。欲為幽棲之處。潛答曰。欲來輒給。未聞巢由買山而隱。春秋八十九。寂於山館。烈宗詔曰。潛法師理悟虗遠。風鑒清貞。棄宰相之榮。襲染衣之素。山居人外。篤勤匪懈。方賴宣道以濟蒼生。奄然遷化。用痛於懷。可賻錢十萬。馳驛送葬。孫綽以潛遠大之量。似劉伯倫。而高深之致。劉所不及也(沙門敕葬自潛始)。
乙亥三年。
丙子太元元年。
栴檀佛像到長安。
丁丑二年(太史奏有德星見外國分野當有聖人入輔)。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王晞出家答楊氏苕華書(書何。訓俗也)。
晞東莞名家子。天姿秀發。事親以孝聞。年十六聘同郡楊德慎女。字苕華。姿容絕代。墳籍淹通。比玉臨風。鄉鄰馨羨。將欲成禮。晞忽感念世相無常。捨俗出家。更名僧度。苕華聞之。乃貽度書。謂髮膚不可傷毀。宗祀不可頓廢。何不顧世名教。顯自襟期。曜翹爍之姿於盛明之世。遠烋祖考之靈。近慰人神之願。并贈詩五章。其一曰。大道自無窮。天地長且久。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難數。人生一世間。飄若風過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