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也。又即前無當無是義也。
然亦不捨於有無。
明不捨也。正不取時。即不捨故。故云然亦。又非但不雙取。然亦不雙捨。即前物無不是。物無不當也。又初句不有離增益謗。次句不無離損減謗。次句雙非有無。離相違謗。末句雙照有無。離戲論謗。四謗既無。百非斯絕。是當之義。彷彿聖心也。
△二出所以。
所以和光塵勞。周旋五趣。
此顯已證之所以也。和者謂渾雜也。光者智用也。聖人光有二。一身光。二教智光。今明教智光。塵勞者。三界中五塵坌污勞擾之處。是羣生之所居。聖人渾和其間。以教智光。而開導之也。周旋者。周徧返覆也。五趣者。天人獄鬼畜。鬼開修羅。即六趣也。四生不過五趣。聖人垂形於五趣。周徧返覆也。前明說教。此顯現身。蓋聖人從根後智。起大悲之化用也。
寂然而往。怕爾而來。
雖往來於三界。往無往相。故曰寂然而往。來無來相。故曰怕爾而來。前明處有。此顯不有。
恬淡(上呼)無為。而無不為。
心靜曰恬。智純曰淡。雖無作為之心。而常照理達事。故無不為。此明上居無不無也。
△七應會問答。文二。初無知生滅問。又二。初牒前敘難。
難曰。聖心雖無知。然其應會之道不差。
即前云會而不差也。由無為而為。故應會眾生。不差失於機宜也。
是以可應者應之。不可應者存之。
釋不差之義。根熟則應之令入道。未熟則存之令熟。則金剛所謂護念付囑之義。
△二正難。
然則聖心有時而生。有時而滅。可得然乎。
根熟則能應心生。未熟則能應心滅。既曰當而無是。則無知無為。何得有此生滅。
△二用無生滅答四。初真妄對明。
答曰。生滅者(牒所問也)生滅心也。
妄心取相。故隨境生滅。
聖人無心。生滅焉起。
聖心無取。故曰無心。既不取境。何有生滅。
△二釋妨正答。
然。
牒上領問也。問云既無心生滅。何有應而不差之義耶。故今領之。
非無心。(非同木石之無心)但是無心(無取著心)心耳。
靈明之心。長在此為應。本經云。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
又非不應(非同二乘之不應)但是不應(不起分別之應)應耳。
機感應生。則悲應之心常存。所謂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三舉喻結答。
是以聖人應會之道。則信若四時之質。直以虗無為體。
質實也。應之不虗故。直但也。權智無心之心。不應而應。其由春夏秋冬。雖應不失時。虗而無體。權智無心而應。類此可知。
△四結非所問。
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滅也。
△八真妄問答二。初惑智同真問。文二。初呈解。
難曰。(解中疑問)聖智之無(聖人無心生滅焉起)惑智之無。
境有生滅。智乃隨之。離境智無。生滅何有。難者因前而解。故此呈之。
△二疑問。
俱無生滅(同也)何以異之。
如何分真妄之異耶。
△二真妄同異答三。初總標。
答曰。聖智之無者。無知。
體本無知故。
惑智之無者。知無。
了知無體故。此上標真妄。
其無雖同(同無生滅)所以無者異也。
無之所以。真妄有異。此標同異也。
△二釋真妄中二。初推釋。
何者(推上異之所以)夫聖心虗靜。無知可無。
智體本無知見。故曰虗靜。三際常然。可無生滅也。
可曰無知。非謂知無。
此明真異於妄。不假知了。
惑智有知。故有知可無。
惑智取境。隨境生滅。智性空無。生滅不有也。
可謂知無。非曰無知也。
此顯妄異真也。前則本無故無。此則了空故無。所以異也。
△二結會。
無知。即般若之無也。
智體本無生滅。故曰般若之無。
知無。則真諦之無也。
結會妄智。為真境也。難者既了惑智性空。則惑智為所了境。由了始無即事而真。故曰真諦之無也。故知無生滅則雖同。本無今無有異也。
△三釋同異三。初正明。文二。初顯體同用異。
是以般若之與真諦。
牒上同無之境智也。
言用即同而異。
即同無而理智不泯。是用也。
言寂即異而同。
雖理智宛然而同一虗無。是寂也。
同故無心於彼此。異故不失於照功。
體同故心境彼此無殊。用異故不失能所之功。
△二述成不二。
是以辨同者同於異。辨異者異於同。
辨者解了也。欲解同無。但觀理智。欲明理智。須了同無。此明互即。下顯雙亡。
斯則不可得而異。不可得而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