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年。但為見聞隨機。故諸經各異。智論云。佛初成道五七日不說法。法華亦云。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
淨名杜口於毗耶。
梵云維摩詰。此曰淨名。杜默也。梵云毗耶離。此曰廣嚴。即城名。昔維摩詰。與五千菩薩。在毗耶城室內。共談不二法門。維摩默然無言。文殊讚曰。是真入不二法門。
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華。
大品經。須菩提於巖中晏坐。釋梵雨華為供。善吉曰。空中何以雨華。天曰。我見尊者。善說般若波羅蜜。曰我於般若未曾說一字。天曰。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般若波羅蜜。又復雨華。上所顯者。初則果佛無說。次則菩薩無說。三則二乘無說。四則天人無說。是知證之則聖凡皆爾。背之則比度皆非。故引四事以證。廣在諸經。
斯皆理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
神者不測之智也。御著控也。理當以智御。故口默也。豈為無辯。辯才不能及此矣。此結成唯現量可到。非比度可解。
△二引教推窮二。初引教明深。
經云真解脫者。
解脫是涅槃之一德。權教三乘。皆具解脫離縛之義。今一乘三德。簡異於彼。故云真。舉一即三故。但云解脫。
離於言數寂滅永安。
言詮數量不及。故曰離言數。生滅滅已故曰寂滅。真常不動故曰永安。上總。下別釋。
無始無終。
釋上寂滅義。即樂德。寂滅為樂故。
不晦不明不寒不暑。
體非晦明寒暑故。數量不能及故。釋上離數義。即我德。自在故。
湛若虗空。
水澄曰湛。故不動如虗空。溥徧常住。釋上永安義。即常德也。
無名無說。
體本無名故無說。釋上離言義。即淨德。離言偏過非故。未見涅槃經文。理必如此。
論曰(衍論)涅槃非有(有即乖性)亦復非無(無即傷軀)言語道斷(言即失真)心行處滅(知即反愚)。
文竝可見。
△二推窮顯玅二。初總釋。
尋夫經論之作。豈虗構哉。
作立也。構成也。推究經論。皆以義立文。豈虗成立而無詮表耶。
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
果者決定義。尋其涅槃玅體。定非有無。故不可以有無名數而得也。非有無之所以。下自推釋。
△二推釋。
何者。
有何所以。下釋。
本之有境則五陰永滅。
本者推求義。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此五覆法身真理。故曰五陰。即有為色心二事。既五陰即寂滅。方曰涅槃。則不可以涅槃為有也。
推之無鄉則幽靈不竭。
幽靈不竭者。寂寂惺惺之體無窮。故不可曰無。
幽靈不竭則抱一湛然。五陰永滅則萬累都捐。
抱一湛然者。兩手相合曰抱。合抱則同一。湛然者不變也。此幽靈不竭之體。理智不二。始終不改故。萬累都捐者。一切塵勞門。總曰萬累。捐者棄也。即事而真故。萬累當體都息矣。
萬累都捐故。與道通洞。
洞者達也。事與理同。故曰與道通洞。
抱一湛然故。神而無功。
不測之體絕二相故。故無能所修證之功。以能修能證即所修所證故。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等也。
神而無功故。至功常存。
以無修無證。無因無果。同真際等法性。故曰至功常存。
與道通洞故。沖而不改。
沖者虗也。由沖虗常不改故。即塵勞而道體通達。故淨名曰。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沖而不改。不可為有。
道體不改沖虗。焉可曰有也。
至功常存。不可為無。
平等至功。豎貫三際。橫及十方。豈曰無也。由上義故。經論皆謂涅槃玅體。非心言有無可得者。故非虗構也。
△三結示深玄。文三。初結難測。
然則(總承前義)有無絕於內。(離性相也)稱(去)謂淪於外。(離名言也)視聽之所不暨。
暨及也。體超名相。非聲非色。故視聽不及。
四空之所昏昧。
外道所修四空定。謂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非想。妄計為究竟。於此玅道迷而不知。故曰昏昧。
△二結平等。
恬焉而夷。怕焉而泰。
恬怕者。心之寂靜。夷平也。泰通也。涅槃玅心平等通達。無所不在故。
九流於是乎交歸。
九流者。欲界一地為一流。上二界八地為八流。九類雖殊。理唯一致。故曰交歸。故會色歸空。歸是即義。
眾聖於是乎冥會。
眾聖者。三乘人也。冥會者契合也。三乘同歸一佛乘。一佛乘者無為滅度。故曰於是冥會也。以九流對眾聖。聖凡同體。故曰平等也。
△三結超情。
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鄉。
老子有希夷義。即無聲色也。楊子有太玄義。玄者黑也。黑故無異見。即不可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