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答。於諸有情。心無悲慜。損惱為性。能障不害。逼惱為業。
問逼惱義。
答。謂有害者。逼惱他故。嗔一分攝。
問。害與嗔差別之義。
答。害障不害。正障於悲。嗔障無嗔。正障於慈。又嗔能斷命。害但損他。故別也。
問。云何為憍。
答。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憍。染依為業。
問染依義。
答。謂憍醉者。生長一切雜染法故。此貪分也。
問為不憍。
答。即無貪也。
問。云何無慙。
答。不顧自法。輕拒賢善法性。能障礙慙。生長惡行為業。
問不顧等。
答。謂於自為無所顧者。輕拒賢善。不耻過惡。障慚生長諸惡行故。
問。云何無愧。
答。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
問。不顧世間等義。
答。謂於世間無所顧者。崇重暴惡。不耻過罪。障愧生長諸惡行故。
問。云何掉舉。
答。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捨奢摩他為業。
問。云何惛沉。
答。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毗鉢舍那為業。
問。惛沉與痴。行相何別。
答。謂痴於境迷暗為性。正障無痴。而非瞢重。惛沉於境瞢重為相。正障輕安。而非迷暗。故二不同。
問。云何不信。
答。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心。墮依為業。
問墮依業。
答。不信之者。多懈怠故。
問。不信行相。
答。於實德能。不忍樂欲。
問。若於染法起忍樂欲。是不信否。
答。彼即是欲。非是不信。
問。云何懈怠。
答。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墮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
問增染義。
答。謂懈怠者。滋長染故。
問。善事懶墮。名為懈怠。惡事策勤。名為何也。
答。亦是懈怠。
問。云何亦是懈怠。
答。退善法故。亦名懈怠。
問。無記策勤。為是何也。
答。是欲勝解。
問。云何放逸。
答。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問。此放逸以何為體。
答。懈怠三根。不能防修染淨等法。總名放逸。離上四法。別無體性。
問。彼慢疑等。亦有此能。何不依立。此放逸耶。
答。慢等方四勢用微劣。故不依立。
問。此之四法。偏何勝餘慢疑等也。
答。障三善根。障遍策故。餘無此能故不勝。
問。云何失念。
答。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
問。散亂所依。
答。謂失念者。心散亂故。此失念者。念痴一分。
問。云何散亂。
答。於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
問。惡慧所依。
答。謂散亂者。發惡慧故。
問。散亂掉舉。二相何別。
答。散亂令心易緣。掉舉令心易解。是二別相。
問。云何不正知。
答。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
問毀犯業。
答。不正知者。多毀犯故。此不正知。慧痴一分故。
不定心所
問不定四。其相云何。
答。頌曰。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問。此四何故立不定名。
答。由不同前五位心所。定遍八識三性界地。此之四法。皆不定故。不立定名。
問。頌單言悔。長行屬云。悔謂惡作。莫悔與惡作。是一法邪。
答。惡作是因。悔是其體。以體即因。故論屬云。悔謂惡作也。
問。體之與因是別之理。
答。惡作是因。悔體是果。
問。何以故知。
答。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此是別理也。
問。恁麼則因果既別。何敢即之。
答。謂百法門下列云惡作。今頌云悔。論屬意云。此頌悔者。即是百法門下惡作者也。非謂即之令成一法也。
問。體業是何。
答。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
問所障止。
答。即奢摩他。能止住心。故名為止。
問。云何為眠。
答。令身不自在。心極暗昧。輕略為性。障觀為業。
問。何者名觀。
答。毗鉢舍那。攝境從心。名之為觀。取體即慧。
問。此眠者。能令身心不自在等。其無心眠。如何能令。
答。從有心眠。
問至無心。
答。從能引說。名之為眠。其實無心。不名睡眠。
問。何以故。
答。眠是心所。有能令用。彼既無體。豈有令用。故不名眠。
問。云何為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