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4-法相宗

11-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法相宗-唯识开蒙问答-元-云峰-第44页

 問。何由得空。
  答。觀所取四。皆自心變。皆假施設。實不可得。不空而何。
  問第二位。
  答。次依頂位。入明增定。發上尋思觀。重觀所取名等四法。實不可得。唯自心變。
  問第三位。
  答。復依忍位。入印順定。發下如實智觀。印前所取四法是空。順後能取之識。亦是其空。印前順後。名印順定。
  問。何義順後能取亦空。
  答。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空。
  問何以故。
  答。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問。此忍有幾。
  答。有下中上。下忍印無所取。中忍即無能取。
  問第四位。
  答依世第一位。入無間定。發上如實智觀。印二取空。伏除二障。俱生分別。
  又問。初位何義名暖。
  答。至初獲道火前相。名之為暖。
  問明得名。
  答。至此初獲慧日前相。名明得定。
  問尋思名。
  答。尋思名等。假有實無。名曰尋思。
  問。名義二法。何故別別而觀。名自性。義自性。名差別。義差別。合而觀之。
  答。名文與義能所相異。故別尋求。名義自性。及二差別。二二合同。故合思察。
  問第二位。何義名頂。
  答。尋思位極。立以頂名。
  問明增名。
  答。明相轉增。名明增定。
  問。何故頂位。重觀四法。
  答。初伏難故。所以重觀。
  問。第三位何義名忍。
  答。忍境識空。故名為忍。忍者印也。順也。
  問。印順定。
  答。印前順後。立印順名。
  問四如實智名。
  答。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
  問第四位世第一名。
  答。有漏位極。名世第一。
  問無間定名。
  答。從此無間。必入見道。立無間名。
  問。頌云。現前立少物。何為少物。
  答。心上變如。名為少物。
  問。頌云以有所得故。所得者何。
  答。帶相觀心。名有所得。即前少物也。此名相縛。
三見道位
問通達名。
  答。謂無漏智。體會真如。故名通達。
  問見道名。
  答。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問。此之見道。有差別否。
  答。有真見道。相見道。
  問。真相見道。有差別否。
  答。有。若一心真見道。三心相見道。若三心真見道。十六心相見道。
  問。云何一心真見道也。
  答。謂根本智。實證二空真理。實斷分別惑智二障。雖多剎那。事方究竟。總說一心。
  問。三心相見道。
  答。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內遣諸法假緣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問。何故此名相見道。
  答。以真見道。不別緣故。今則別緣是相見道。
  問。三心真見道。
  答。前三心說為真見。
  問。復約何理。却說為真。
  答。以相見道。緣四諦故。今不緣彼。為真見道。
  問。十六心相見道。
  答。謂苦集滅道。四諦之下。各有四心。故成十六。
  問。四心者何。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餘三諦准。
  問。此十六心。有差別否。
  答。有二種。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諦境十六心。
  問。能所取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緣於真如。其真如者。是智所取。類忍類智。緣智見分。其見分者。是能取智。名能所取十六心也。
  問。上下諦境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緣下界如。類忍類智。緣上界如。名上下諦境十六心也。
  問。何故如此。
  答。下界入見。現前名法。上界名類。
  問。示能所取。
  答。且苦法智忍緣如。倣真見道中。無間道見分斷苦諦惑。苦法智緣真如。倣真見道中。解脫道見分證苦諦下理。苦類智忍緣前能倣之心見分。倣第一心無間道自證緣見。苦類智緣前見。倣第二心解脫道自證緣見。集滅道三。倣此作法。
  問。請示上下。
  答。苦法智忍緣欲界如。倣無間道見分斷欲界惑。苦法智緣欲界如。倣解脫道見分證欲界理。苦類智忍緣上二界如。倣無間道見分斷上界惑。苦類智緣上界如。倣解脫道見分證上界理。餘三諦准。
  問。三心相見道。
  答。內遣有情假緣智。倣無間道見分斷我執。內遣諸法假緣智。倣無間道見分斷法執。此二別緣。名之為法。遍遣有情諸法假緣智。倣解脫道二空見分證二空理。此一總緣。名之為類。
  問。又如何理。此三名真。
  答。若三名真。不說倣法。乃根本智別斷總證。
  問。一心真見道。
  答。雙空智起。無間道中。雙斷二障。解脫道時。雙證二空。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