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殊。顯義。乃力用齊等。方知三世無量之名。具顯諸佛無量之德。
○問。嘗聞四事不可化。佛地何故說三乘化。
答。無上覺者。神力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
問。三乘化義。
答。據手鏡云。准佛地論。說三業化。身語各三。意但有二。又准彼論。非身相應身業化中。說現無邊種種佛身。非身相應語業化中。即無佛身。由此。指微。顯輪。各說不同。
問。指微說相應之言。訓作何義。
答。相似義。要相貌相似。法體相似。
問。與誰相似。
答。與自相似者。名自身相應化。與佗相應者。名佗相應化。闕一二者皆名非身相應化。
且問自身相應者。
答。如大小化身。皆具相好。名相貌相似。具化五蘊。名法體相似。此皆與自相似。名自身相應身業化也。此身發語。有化心等。名自身相應語業化也。
問佗身者。
答。如觀世音。化萬迴相貌。法體與人類相似。名佗身相應身業化。萬迴發語。及有心等。名佗身相應語意化也。
問。非身相應。
答。如化佛身無根心等。雖相貌相似。闕法體相似。一類化樹林等。二義俱闕。皆名非身相應身業化。若無心佛發語。樹林說法。名非身相應語業化。
問。何無非身相應意業化也。
答。既作樹等是無情類。故無意化。
問。既然化為佛身。何無根心也。
一有根心者。却屬前類自身相應意業化也。
問。顯輪相應。訓作何意。
答。相近義。身類同義。具自二義者。名自身相應化。具佗二義者。名佗身相應化。闕一或二。名非身相應化。手鏡云。准輪鈔說。言相應者。亦有二義。一要相近。二身類同。如自受用身。現三類化身。身類同。又相近。名自身相應化也。如化佗身。與佗身同。及佗相近。名佗身相應化也。二義闕一。名非身化。如化身佛。復現諸佛。雖身類同。無相近義。如自受用。現人猿等雖具相近。闕身類同。又如化佛。化人物等。二義俱闕。此上皆是非身相應化也。愚疑此說云。佗身化中。與佗身同。及佗相近者。既與佗身相近。何須直用自受用化。又非身化中一類。自受用身。化人猿等。與佗身相應化。一向全同。何成二化。又非身土中。無此自受化人一類。既有此疑。愚試云。顯輪二義。有兼有正。相近義正。唯自相近。身同義兼。亦自身同。若於兼正二義皆具。名自身化。若具正闕兼者。名化身化。若具兼闕正。或俱闕者。名非身化。
依此問云。何者自身相應身業化也。
答。如自受用化。三類化。與自相近。自身類同。兼正二義皆具。名自身相應身業化也。
問。自身相應語意化。
答。即此前身。發言說法。有化心等。是自身相應語意化。
問。佗身相應化。
答。如自受用化佗人身。唯具相近闕身類同。具正闕兼。名佗身相應化。
問。非身相應化。
答。如化身佛復現諸佛。具身類同。闕相近義。具兼闕正。又化身佛現人物等。二義俱闕。皆是非身相應化也。
問。指微鈔主。何為如此。
答。謂順佛地。意化但二。故非身中無意業化。又順非身相應身業化中。現無邊佛。是故說現無根心佛。又順非身相應語業化中。無現佛身。故說樹林演法。水聲談空。
問。何故顯輪特與相違。
答。顯輪會云。佛地非身語業化中無佛身者。但彼論略。亦合有之。又會意業但有二者。且約其心不可孤現。及土木等不可有心。云但有二。其實亦三。既非身中有現佛身。何無根心。
問。指微何說佛無根心。
答。只為指微。要法體相似。說非身者。要不相似。若有根心。不成非身。故說無心。
小乘五位
問。聲聞因果位次如何。
答。亦有五位。謂資及學也。
問。誰人修此。
答。定性聲聞。一分不定。
問不定。
答。有一人具三乘性。有具聲聞菩薩二性。有人聲聞緣覺二性。此等皆得修聲聞行。名一分不定。
一資糧位
問。何時立此資糧之初。
答。雖有三慧。心未決定。名外凡位。發決定心。名內凡位。從此內凡立位之初。
問。資位修何觀行。
答有三。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三總相念。
問。五停心觀名。
答。五處停住於心。名五停心觀。
問五者何。
答。一多貪眾生。作不淨觀。二多嗔眾生。作慈悲觀。三多癡眾生。作十二因緣觀。四著我者。作界分別觀。五多尋思者。作想息念觀。
問不淨觀。
答。想自及佗。青淤虫食。骨鎖等類。
問。別相念觀。
答。身受心法。四各別想。名別相念。
問。如何別觀。
答。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是別別觀。
問總相念。
答。總觀四法。皆是苦空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