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待悟。悟可得否。今年迫日索。遍阅为难。记性不如。览即废忘。是悟繇终不可得也。云何能不堕落。此与第四问同。而积疑元只在此。所以烦渎。
答。大意具四问中。又楞严势至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则念佛岂无悟繇。其二十五圣中此不入圆通之选。自有辩在疏钞诸刻中。勿疑也。
答朱西宗居士
问。苦迫中如何念佛。
答。孔子言终食造次颠沛不违仁。此不违工夫虽一时不易到。然作之不止。乃成自然。况久久行持。忽地有个省处。则苦乐逆顺。道在其中。所谓咳唾掉臂无不是祖师西来意。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问。观佛广大相好不能成就。
答。古德谓众生心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今且持名。观想姑置勿论。
问。在家戒学难精如何。
答。在家与出家戒自分疏密。根本不逾。微细处稍有出入亦无害。昔人较量乘戒缓急。而以乘急戒缓者为胜。则知修行固以持戒为要。而见谛理。发明心地。又要中之至要者也。此所谓乘急也。
答王大契居士
问。弟子自看师戒杀文。遂持长斋。惟色心炽盛。不能灭除。乞师方便教诲。使观欲乐一如杀生之惨。永拔欲障之罪。
答。杀是苦事。故言惨易。欲是乐事。故言惨难。今为一喻。明明安毒药于恶食中。是杀之惨也。暗暗安毒药于美食中。是欲之惨也。智者自思之耳。
答江广 居士
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内一心。此后复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少散。定不至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仁。难道三月后便是恶人。此等人心中纵有妄生。如红炉点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问。宗镜录所云任运。何异乎作止任灭之任。
答。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是任运。决之东方则东流。决之西方则西流。是任病。
问。五欲深知不可。又不能断。何故。
答。人有解有悟。此只是解而未悟故。
问。辟解义何以异。
答。解如千里马之图。辟则牵一千里马至矣。
问。在家人修行。恐终不及出家者。
答。虽是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然在家人能于五欲中证得。如火中之莲。后遇水则愈长。若水中生者。后遇火恐焦耳。
问。在家守戒。如何及得出家人。
答。戒亦只是宝塔一层。
问。初睡醒时。此中正念便不如前。
答。古人云。醒时十分作得主。梦里一分作不得主。生时十分作得主。死时一分作不得主。
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
答。此言甚是。
问。华严经何以菩萨说者多。佛说者少。
答。此是佛加被而说。如宰臣奉命于天子而宣敕。非宰臣所自专也。
问。紫阳终是谤法。当有何报。
答。各有其报。其为儒家贤者。自有人天之福。然既排佛。则闻法为难。
答吴广颖居士
问。持身处世之法。可以终身执守者。求挈领开示。
答。只消依论语一言。更出一步。观世如梦观身如幻可也。
问。儒言知行。佛言悟修。无偏废也。禅宗一派只云悟后便了生死何耶。
答。悟有大小。言悟后更无修持者。得少为足之徒也。非狂即愚。
问。善恶报应。各在当人之身。六道升沈不可诬矣。乃又有子孙代受其殃庆者何也。
答。子孙受殃者。有恶业人。生极恶家以受其殃。彼此正相当也。庆可例见矣。
问。经称礼拜之福。从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因微果大。人不能信。
答。果核虽微。能发千枝万叶。
问。修行人执劳作务固其本分。设有色身尪弱者。袖手安坐。摄心念佛。亦可得道往生否。
答。实能一心。不动则可。
问。念佛贵乎念念相续固矣。然有时不整威仪。反似渎慢。假如脱巾亵服时。裸卧澡浴时。乃至大小便利时。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问。菩萨戒总纲一句乞揭示。
答。发广大心为总纲。
问。设有二人焉。一人肉食而不废念佛。一人蔬食而绝不念佛。二者孰优。
答。二者病只一般。念佛者稍胜。胜彼不知有佛故。
问。又有二人焉。一人不曾受戒而不犯。一人曾受戒而犯。罪孰重轻。
答。与前二人同。以虽犯。胜彼不知有戒故。
问。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简之分。经文只云执持名号。似止四字。今丛林尽从六字。毕竟何者为是。大师自用何法。
答。四字自念。六字随众。
问。终日念佛。遇福则作。吾师明诲也。夫作福时。心在福事。即不在佛号矣。拈一放一。可谓一心不乱乎。
答。明镜本空。物来则现。于镜空何碍。人但事未至而将迎。事已过而留滞。乃为病耳。
答朱白民居士
问。参禅念佛可用融通否。
答。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着。
答戴志洁居士
问。所说绝念。实谓妄念。正念无生。岂有可绝。妄绝之后。智境两忘。圆妙光景不可思议。六马可调。正念难持。盘水可捧。妄心难遏。即持之已失其初。况遏之又不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