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故云是名真心体同故能悉知也。
大云云由一切妄心依真如体都无其性佛证真如故悉知之诸心者标指非心者妄识本空是名心者真心不灭若本论释则与此殊偈云种种颠倒识以离于实念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
引大云者释出能知所以也以诸心是真心中所现少分之法今证真体岂不能知诸心下牒释可知与此殊者以云说兼真论言唯妄故不同也论释为正若以科疏观之却以云释为正也请详种种颠倒识者释经中诸心也魏本云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是名为心住论释意云诸即种种住谓颠倒以八识皆能缘境有取着故或约前六名为种种缘粗显境相续不断故名为住以离下两句释皆为非心住也离与不住盖是一义智与实念亦无别体意明不住大乘四念处故若住于此即是实念实智既住六尘即颠倒识也是故说颠倒者释是名为心此但结归颠倒识也。
○三推破杂染以释非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征意云所以说诸心为颠倒识无体者何谓也释意云以于过现未来求不得故。
无著云过去已灭故未来未有故现在第一义故。
已灭等者释三世不可得所以也论文净名华严并同但释现在有少异耳论云现在虚妄分别故净名云现在不住华严云现在空寂然文异而意不异也然此独于现在之中言第一义者以无著释经皆约二谛既五眼文中不言眼即非眼又以见智二种其体不殊故于最后安立第一义第一义即是空寂空寂即是不可得义意皆同也。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向说心住颠倒皆不可得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何名善法。
初二句指疑起处此从十五中来心住者指魏经如上所引颠倒者指偈文皆不可得者指经文若如是下结成疑也意云众生心是颠倒福德依心而成岂非颠倒颠倒既同何名善法既非善法修福何益耶。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问福答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以是离相无倒行施因缘成无漏福离于二障既非颠倒故得福多。
此释多所以也以如来举因缘以问空生牒因缘以答因缘无性福亦无性乃成无漏是故多也此文但标下文即释。
○二反释顺释。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意云若是住相之福我不说多以是无住之福是故说多也。
●疏二初引论正释。
偈云佛智慧为本非颠倒功德论云显示福非颠倒佛智为本故福有者取相也福无者离相也。
偈云下标也论云下释也意云心识住故故成颠倒颠倒故福皆虚妄佛智无住依之作福即非颠倒非颠倒故皆真实也取相者是有漏福故不说多离相者是无漏福故说多也。
●二问答解妨。
问福性空故福多者前说妄心性空妄亦应多答福以佛智为本顺于性空故悟性空福则甚多心识颠倒违于性空故悟性空则心识都尽。
问意可知违顺等者谓一法界心本来无住本来空寂佛智空而无住故言顺妄识住而不空故言违所言不空但妄识不空非真实不空也苟忘怀而达之则无所不喻也。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若诸佛以无为得名云何诸佛成就相好而名为佛此约法身佛故以为疑。
初句指疑起处此从第三中来云何下结成疑也此约下出疑所依意云既言无相法身是佛何以成就相好亦名为佛此约法身疑色身也。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由无身故现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问答可知征意云以何义故不以色身见佛释意云以约胜义非世谛故由此不应定以色身见于佛也。
即随形好也如镜中无物方能现物故论云法身毕竟非色身非诸相然相好二种亦非不佛此二不离法身故是故此二亦得言无故说非身亦得言有故说成就。
随形好者八十种也法数如常即小相也随其身形一一皆好故八十好即色身镜中下喻明也故知镜中有物却不能现物如凡夫虽有法身不能现相好者盖缘有物所言物者妄身心也论云下约性相拣收也毕竟等者约体拣然相好下随相收也此二下释相好为佛之由如金毕竟非师子亦非无金以师子不离于金故是故下约存泯会释经文言无者约体而说释即非色身言有者随相而说释是名色身成就者魏经即是今文具足义也。
○二由无相故现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征释之意如前。
即三十二相也一一如前色身中说。
三十二相者法数如常即大相也一一等者前从镜中无物已下义意并同前文已明今不别释也。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若如来色身相好不可得见云何言如来说法。
初二句指疑起处此与前疑同时于第三中起起则同时断成先后非从次前文来若言从彼来者已悟非身之身何疑无说之说思之可见云何下结成疑也意云声不自声依色而发既无所依之色何有能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