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动之不以礼。沩山大师。谓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乃深叹圆教智及之之难也。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此于圆教智及之者。责仁守全功也。
【答成唯识论十五问(原问附)】
(问。末那与慧相应。故因中随第六识转而为智。藏识不与慧俱。至果方圆。前五旣有慧俱。又与善俱。复是转识所摄。何故不随第六因中转。亦至果方圆邪。)
﹝答。﹞末那之慧。卽是我见。我见无自体。直以慧为体也。第六识入二观。第七识二执不得现行。故得转为平等性智。然第六出法空观。第七仍起法执。第六出生空观。第七仍起我执矣。但第七是第六不共亲依。故六转七不得不转。若前五识虽有慧俱。旣无我见相应。则慧甚劣。虽与善俱。由第六善或境界善。暂得相应。无断惑证理之能。以凡断惑须在定心。定心中多无前五识故。直至果位。第八识中有漏种尽。转与大圆镜智相应。名无垢识。从此净识所变五根相分。纯无漏故。依之发识。亦成无漏。名成所作智相应心品。仅属果上化他之用。非能自利。不同第七识也。
(问。有我见故。余见不生。无一心中有二慧故。云何旣有我见。又得与慧相应。)
﹝答。﹞心所有假实。如别境中慧。则有自体。十烦恼中五见无体。惟以染慧为体。今第七相应之慧未转。举体为我见法见。已转举体为平等性智。故云约义别也。岂一心中有二慧邪。
(问。末那俱之我见。以慧为体。由义别故。仍以慧俱。忘念以念为体。何不亦由义别故。与念相应邪。)
﹝答。﹞末那有慧故。有我见。与我见俱。卽与慧俱也。忘念以念为体者。不遍染心。以痴为体者。乃遍染心。秖于第七识我痴上。明其无正念。故斥为忘念。无正知。故斥为不正知。皆无自体。约过失边义。立此二耳。
(问。谓此识缘自所依者。如有后识。卽缘前意。傥难云。前五识 所依五根。亦增上缘。何独不许作所缘邪。识相缘之义。乞垂细剖。)
﹝答。﹞第七识唯内门转。故得所依为所缘。前五识唯外转。不得所依为所缘。不应为例。
(问。意识依意。具三分别。设依色者。便同五识。第八亦依意不依色根。何但有自性分别。无随念计度。)
﹝答。﹞前六皆转识摄。而一依心法。五依色法。故有差别。第八非转识摄。但是所熏。唯无记性一类恒转。傥亦具三分别。则有转易。而受熏持种皆不得成矣。
(问。唯识五观。与占察二观。是同是别。)
﹝答。﹞遣虚存实。舍滥畱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皆从唯心识观开出。若遣相证性。义仍两属。如云俗有真空。仍是唯心识观。若遣相执。达相卽性。乃真如实观。
(问。思能令心造作。第八识相应之思。令造何等。)
﹝答。﹞爪生发长。筋转脉摇。发白面皱。气消容悴。及日月稽天。江河竞注。沧桑易。春夏更。皆第八所造。
(问。嗔唯不善。则初二果任运所起嗔心。名不善否。与无惭无愧相应否。能发业润生否。)
﹝答。﹞学人失念起嗔。亦名不善。此念亦名无惭无愧。然已断见惑。故不发业。善心易起。恶心易灭。不润生也。
(问。自在位。唯乐喜舍。以诸佛断忧苦事故。彼金枪马麦等报。得名苦否。忧念众生。得名忧否。又如头临白刃。如斩春风。得名无忧苦否。)
﹝答。﹞唯识名义。忧喜苦乐等。各有分剂。唯佛方能实无忧苦。金枪马麦。大权示现。原非实事。故非苦忧。念众生亦不同凡夫迫戚。故非忧也。临刃斩风。虽无忧苦。仍与佛果未同。以佛果不受害故。至称性极谈。菩萨分证忧苦。诸佛究竟忧苦。是在忘名字相者。方能信之。
【答准提持法三问(原问附)】
(问。一切能诠之文。必有所诠之体。显密二诠。其体同邪异邪。又佛何以显说。复密说邪。)
﹝答。﹞千经万论。若显若密。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除此心外。更无所诠。犹云六经我心注脚也。显密说者。有因显说得四益。有因密说得四益。佛智鉴机。能随施化。良医因病。药不爽宜也。
(问。称体起愿。名发菩提。上求下化。不相舍离。今持法中所明发菩提心。皆儒宗世教。与佛法同否。)
﹝答。﹞上古儒宗。皆佛菩萨示现。为师为导。接引迷流。所立世教。无非佛法。后儒拘虚。不能引伸触长。遂有门庭之隔。尅实思之。圣人先得我心同然。寕非三无差别之旨。乐尧舜之道。若己推而纳诸沟中。寕非上求下化之怀。但犬牛人性皆同。告子自不敢承当耳。孟子又谓人禽几希。岂非习虽远。性仍近之证邪。
(问。显密圆通。不持斋戒。不忌腪酒。往往获应。何必别述此法。反令畏难。)
﹝答。﹞大凡持呪。各有攸宗。五部旣别。三类亦殊。圆通一书。附会夹襍。非金刚正印也。依持灵应。由人笃信力行所感。设以此而如法奉持。灵应岂止功名男女已哉。况近时持者多。而获应者少。不惟信弗笃行弗力。亦由法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