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3-禅宗语录通集

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禅宗语录通集-古尊宿语录-宋-颐藏主-第64页

非去來今。所以明暗自去來。虗空不動搖。萬象自去來。明暗實不鑑。如今有人將鑑覺知解者是道。皆前境所引。隨他生死流。何曾得自由。若作此見解。實未有自由分。所以智不是道。可不難矣。 云是什麼智。是什麼道。若論世間福智。只得喚作莊嚴具。亦云福智二嚴。亦云受用具。皆是對治。喚作什麼佛出世。只得喚作三界智人。未出世時。喚作什麼物。若論無滲。本自具足。妙用自通。無人覺知。潛行密用。蹤跡難尋。所以天魔波旬將諸眷屬。久遠劫來覓菩薩一念起處不可得。天魔讚歎云。佛法至妙。我實難測。如今但會如如之理。直下修行。何不問如何修行。但會取無量劫來性不變異即是修行。妙用而不住便是菩薩行。達諸法空。妙用自在。色身三昧。熾然行六波羅蜜空。處處無礙。游於地獄猶如園觀。不可道伊不得作用。 眾生無量劫來。迷於本性。不自了體。雲塵暫翳。著諸惡欲。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暫時岐路。不得自在。種種受苦。不自覺知。乃至今日會取。從來性與今日不別。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無角。所以如來藏實不覆藏。五蘊本空。師子何曾在窟。亦云性水。亦云法水。法水如波。性水如濕。水不洗水。佛不度佛。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便道失却頭。傍家覓。縱覓得。又不是己頭。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直道性無住處。是築著物。亦云聞聞是大涅槃。道者箇物不是聞不聞。江西老宿只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直須體會。詣實修行。莫道我是禪師。知解傍家舌上取辦。兩脚稍空。莫將為是共道不相應。兄弟。麤細想念分劑。但是貪求皆屬境。三乘五性。麤細而論。不出情量。纖毫瞥起。精魅所附。他且不許見聞覺知。自似箇癡鈍人.少神人。百事不知最好。普賢其時道。我將心聞。文殊云。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被一棒粉碎。無事。珍重。
  示眾云。燃燈佛道了也。若心想所思出生諸法。虗假皆不實。何以故。心尚無有。云何出生諸法。猶如形影分別虗空。如人取聲安置篋中。亦如吹網欲令氣滿。故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兄弟行履。據說十地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得諸佛祕密法藏。自然得一切禪定解脫神通妙用。至一切世界普現色身。或示成菩薩正覺轉大法輪。入涅槃。使無量入毛孔。演一句。經無量劫。其義不盡。教化無量億千眾生。得無生法忍。尚喚作所知愚。極微細所知愚。與道全乖。大難。大難。珍重。
題南泉和尚語要
王老師真體道者也。所言皆透脫。無毫髮知見解路。只貴人離見聞覺知。自透本來底。方得自由。若著法.報.化。便是依他。無自由分。是故發明盧行者不會佛法。只是體道。所以得衣鉢。此皆過量人行履處。千萬人中難得一箇半箇。真藥石諦當。直貴無事行履處也。圜悟禪師克勤題。
  南泉和尚。名普願。鄭州人。姓王氏。大隗山受業。得法於馬祖一和尚。壽八十七。臘五十八。唐文宗大和中示寂。
衢州子湖山第一代神力禪師語錄(南嶽下四世嗣南泉)
師示眾云。諸法蕩蕩。何絆何拘。汝等於中自生難易。心源一統。綿亘十方。上上根人。自然明白。不見南泉道。如斯癡鈍。世且還稀。歷歷分明。有無不是。只少箇丈夫之志。致見如斯疲勞。汝今欲得易麼。自古及今。未曾有一箇凡夫聖人出現汝前。亦無有一箇善語惡語到汝分上。為什麼。故為善善無形。為惡惡無相。既以無我。把什麼為善惡。立那箇是凡聖。汝信否。還保任否。有什麼回避處。恰似日中逃影相似。還逃得麼。今之既爾。古之亦然。今古齊時。汝還諱得麼。佛法玄妙。了得者自相策發。無為小緣。妨於大事。汝不見道。寧可終身立法。誰能一旦亡緣。仁者要徑會禪麼。各歸衣鉢下著。 僧問。如何是一心三觀。 師云。我尚不見有一心。你喚什麼作三觀。 進云。如何是三觀一心。法身還喫飯也無。 師云。鉢盂鐼子什麼人受持。 進云。未會。請師慈誨。 師云。未會幾許法身。
  師示眾云。幸自可憐生。苦死向人前討些子聲色脣吻作麼。我且問你。聲色兩字作麼生討得。還會麼。我道聲色如泡。為復為你說破。為當為你討聲色。試商量看。莫生容易。志剛用心。若了根源。終非他物。譬如圓鏡。男來男現。女來女彰。乃至僧俗青黃.山河萬物。隨其色相。一鏡傳輝。不可是鏡有多般。但能映物而露。仁者。還識得鏡未。若不識鏡。盡被男女.青黃.山河類等礙汝光明。有什麼出氣處。若識鏡去。乃至青黃男女.大地山河.有想無想.四足多足.胎卵情生.天堂地獄。咸於一鏡中悉得其分劑長短劫數。若色若空。並能了之。更非他物。汝豈不聞諸法如義。光陰箭速。莫謾悠悠。大事因緣決須了取。 僧問。如何是大圓鏡。 師云。一切物著不得。 進云。為什麼一切物著不得。 師云。汝是一切物。還著得汝否。 僧問。如何是南泉不變句。 師云。道什麼。 進云。如何領會。 師云。道什麼。 僧問。一塵之內大千世界。如何是一塵。 師云。即汝是。 進云。如何是大千。 師云。但識取一塵。 師復云。說得千般美食。不如一頓麤飡。能奇能異。省徑省心。還假如是疲勞馳求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