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初引經(三)
初標(涅槃)二釋(三)
初標(轉中)二釋(四)
初水(若王) 二盤(若王) 三器(若王) 四馬(若王)
三結(如是)
三合(三)
初標(是大)二釋(五)
初約佛說無常(若佛) 二約法說苦(或復) 三約僧說無我(又復) 四約空具四義(或復) 五約佛性顯真常(或復)
三結(是諸)
二疏釋(三)
初彰古釋(然彼)二今別釋(二)
初明釋中次第(二)
初明喻次第(今謂)後明合次第(三)
初總明王義(三)
初前三明三修(合中) 二第四明四空(四合) 三後一意妙有(而最)
二別明後二(然空) 三什成密意(由於)
後明標中次第(又初)
後顯同異(故此)
三出引意(然引)
鈔先陀婆者彼疏云即是山名此山出好鹽器水馬以處目物四種同名先陀婆也此從重至輕以苦空無常無我為次也。
▲鈔釋中一水二鹽等者此依王所作事業為次法中無常苦空無我為次也總舉一名別索四物故名密語法中如一無常名含苦等四義一解脫名含常等四德也。
▲鈔是大乘經下合也言有四無常者彼疏云一分相門唯一無常苦等則非二攝相門無常為主統攝諸義悉成無常苦等亦然四權既爾四實准知今據攝相四俱名無常如三空門以空為首故名三空大乘菩薩如智臣也。
▲鈔為眾生說如來涅槃者此下法喻有似不齊喻中先陀婆一事法中云佛涅槃等四名然但約同是密語不約數齊或此四約攝相門皆得一無常名則法喻正齊也然其次第與前標別此約其三寶修證次第故(前三修第四證)。
▲鈔為計樂者說於苦相者由法滅故人多造惡受諸苦報故偏受之以明苦也破計生死為樂故說名苦。
▲鈔我今病苦者舉佛助顯眾僧破壞虗假義顯故就之偏明無我令修無我之觀十住鈔云略不說空即是三修所略空義為計生死為淨故觀為空如常多說不淨觀治計為淨今此復是別門隨根異故又義深於不淨故而無不空之德(不如翻不淨而有淨德也)故名權行十住鈔云空亦不淨是有為故即心所變之空相故涅槃云淨者諸佛菩薩正法名為善有此中應問云且如空行為淨有為不淨若是淨者與本倒之淨實德之淨既同是淨如何翻對若是不淨却違般若等教空是淨義故又問實德淨與本倒淨為空為不空若空故名淨本倒如何計空若有故名淨却違般若等教淨是空義故答空與淨皆通二義空通淨不淨二(對本倒名淨對實名不淨)淨通空有二(本倒實德皆通空有)但諸教臨時各取一義不可互准為難且如空行為不淨者真理離邊空有皆絕若言空者即著空相為不淨污真淨理故實淨對破之餘義易知思之可了。
▲鈔所謂空者下至不變清涼涅槃疏意但是權行中空義清涼意具無我等四義所謂下至則名為空空屬生死無常故次鈔云由於生死無常等中密顯常等故為密語即非一切法中正解脫十住鈔云一切法屬有為故正解脫既非一切法明是無為於此中無權四行彰其四德故為密語言無二十五有者舍利弗毗曇論偈云四州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與淨居四空并四禪此等計我今無二十五有以明無我法中密顯真我故言是解脫中無有苦者起信云覺即不動動即有苦今既不動無苦密顯樂也言無有色聲等者色等為相相即不淨設淨分之事妄未盡故今無相故密顯淨也十住鈔云若有處所則非清淨淨無淨相方真淨故言常不變易等者起盡故無常不安隱故熱惱不恒故變易今無彼無常故常無熱惱故清涼無變易故不變皆是常義故具權實八義。
▲鈔一切眾生下涅槃疏意彰實常義隱權無常清涼意具常等四德。
▲鈔是諸比丘若能如是下總結令順學為佛真子故十住鈔云以絕常無常之淨心照常無常之圓理苦樂等准知即定即慧而雙修依此法生是真佛子。
鈔彼經疏下一就佛明無常二就法明苦三就僧明無我四就解脫明空五就佛性說常此五中皆有權實前四彰權隱實後一彰實隱權。
▲鈔今謂下清涼釋也先明喻中次第言當其空有器之用者語出老子三十幅章彼云當其無有車之用河上公注云器中空虗故得有所承受下鈔云器中不虗即無所用故器喻空馬由人策不自在故故喻無我此上直喻無常苦空無我四義如次。
▲鈔合中無常苦無我是三修法屬生死者意云若順喻次第第三合器當說於空今順三修為次故立空義却為第四也然涅槃有劣三修即無常苦無我有勝三修即常樂我下鈔云涅槃哀歎品有三修比丘修苦無常無我經云我不但修我無想亦修習其餘諸想無常想無我想略不說空故云三修然空非生死是三修法依生死法修三觀故故云屬生死。
鈔四合空等者是正解脫中空彼無我空彼苦空彼不淨空彼無常一向空他四義並以器之空義喻矣言即是常者語略應云即是常樂我淨故以連帶無常之言故但翻云即是常故又或可以常義顯約攝相門樂我淨等皆常也。
▲鈔最後佛性者即前云或復說言一切眾生有如來性等此中妙有者非情謂之有涅槃云有名執著無名虗妄當知難擬故稱妙有此對前第四但明空義故云妙有即合前馬者馬是喻依喻體有三一由人策不自在故我者自在既不自在故喻無我二不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