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所入一切諸佛剎海。今於普賢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諸佛剎海。過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剎海次第。剎海藏。剎海差別。剎海普入。剎海成。剎海壞。剎海莊嚴所有邊際。亦不能知佛海次第。佛海藏。佛海差別。佛海普入。佛海生。佛海滅所有邊際。亦不能知菩薩眾海次第。菩薩眾海藏。菩薩眾海差別。菩薩眾海普入。菩薩眾海集。菩薩眾海散所有邊際。亦不能知入眾生界知眾生根教化調伏諸眾生智。菩薩所住甚深自在。菩薩所入諸地諸道。如是等海所有邊際。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或於一剎經於一劫如是而行。乃至或有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如是而行。亦不於此剎沒於彼剎現。念念周徧無邊剎海教化眾生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是之時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行等。正覺等神通等。法輪等。辯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
此下大文第五顯因廣大相。以前照理無二。顯其甚深。方堪成佛廣大之因。以隨一一因皆稱法界性。故文殊般若即攝相歸體。普賢法界即祕密重重。增長趣求下即依教趣求。然有增長二字。意顯前諸知識但求菩薩之因行今直求佛果。故云增長趣求一切智慧。此一句總標所求者一切智慧。及佛果也。次廣大悲下二十五句。乃總觀圓因。皆是趣佛之因並是普賢解脫境界。故結云觀察等。以上所求之因皆普賢圓因故。故不同前諸知識位位各別故也。下即聞普賢名字行願等。由善財普觀法界。故得即聞普賢之名。此即聞二字貫下行願等諸句。此中聞者。非從一人多人聞之。即稱法界而聞。其行願諸地等十二句。即普賢位中圓融所攝諸地也。由聞前人法。故渴仰欲見。下明欲覩其人先須修觀者。以普賢法界圓妙果境非散心可見。故須修觀。故即於此金剛藏菩提場毗盧遮那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座上。此下正明修觀。先指所觀處也。然金剛藏者即等覺後心。依佛果覺。名金剛心。亦即如來藏心。故云金剛藏。此金剛藏心即佛果地。故云菩提場。此即如來所證。故云毗盧遮那如來師子座。華藏莊嚴世界依之建立。故云蓮華藏座。此即普賢所證之法界。故於此而觀普賢。故疏云約表即於本所信自心佛果菩提體中。起一切因陀羅網普賢境界。為心觀也。此一句乃顯能觀之觀。下文云起虗空界廣大心等。至如來十力究竟心。有十一句。皆稱普賢境界而起觀心。故後得見。由善財作如是普觀心故。一者以自善根力。二者如來加被力。三者普賢同善根力。故先得十種瑞相。次何等為十所謂見一切佛剎清淨。至周遍法界是為十。為正覩希奇。於中前十句見瑞相。次又見十種光明下十種光明。光中所見一一塵中有微塵數等光明網等。乃見世界之塵中微細境界。此顯業用。然皆是普賢依報之剎。善財由作如上普觀。但見普賢依報剎土希奇之境。未見正報之身。故見此十種光明。起必見普賢之心。於時重起觀增修。普攝諸根。一心求見普賢菩薩。起大精進。即以普眼觀普賢體。以遍法界為身。乃至入如來境。住普賢地。有五行經。明重起觀智。此乃總攝諸觀。故後乃得見也。故次時善財即見普賢菩薩在如來前坐。歎云最為殊特世無與等。智慧境界無量無邊。難測難思。等三世佛。此一見普賢。即知智慧難思。此乃一念頓證。故疏科此下明見聞證入。然此大經一部。判此一品為依人證入。善財至此。乃真實證入。因圓果滿究竟於此。然此一科自下有一百六十四行經。至皆悉同等止。通明證入境界。然此大段分為二科。先通顯得益因圓。至末後當是之時下四行經。明果滿齊佛。於得益中。初見身得益。即下文見普賢身一一毛孔下有三十六行餘經。明見普賢身一一毛孔出生種種無盡身雲廣遍法界。實則重重無盡。文中略列二十重。此皆從前善財渴仰欲見十心之所出生。乃至於一切佛剎現成正覺成一切智。是知各由自心所見分齊。爾時善財見普賢菩薩如是自在神通境界。身心徧喜。然此上但見毛孔所出。未見所含。下文重見所含云。重觀普賢一一身分。一一毛孔。皆有三千大千世界中世界眾生。六道四生。上至諸佛眾會道場。十法界依正等事。悉皆明見。且不止一箇三千世界。如見此世界。則十方所有無盡世界。一一皆見十方三世。各各差別不相雜亂。此顯帝網無盡。十玄門中微細相容。純雜無礙之境。盡在一毛孔中。如是一切毛孔一一皆然。故下文云如於此毗盧遮那如來所示現乃至十方世界一一佛前皆有普賢。一一身一一毛孔皆如是現。有九行半經。結通周遍。疏云。末結塵中普賢。是知前則身中包含法界。廣無邊故。顯其普義。今則全此含法界身。潛入塵中調柔無礙。明其賢義。內外周遍故名普賢。此上但見普賢勝身。下文明得深益云。善財見普賢如是不思議大神通力。即得十種智波羅蜜等十波羅蜜。有十一行經。明得深益之事。既得智度。已彰地滿。況十表無盡。上從見普賢身已來至此。通明見身益。下明摩頂益云。善財既見是已。普賢菩薩即申右手摩觸其頂。既摩頂已。善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