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纲-唐-澄观-第535页

即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乃至一切智淨光明。有八行經。明得益之事。次如於此娑婆世界下至亦皆同等。即前一一塵中所有普賢悉亦如是摩善財頂。是知不但普賢遍一一塵。即善財亦同遍此。即顯善財親證。故云三昧。次下爾時普賢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我此神力不。如此問者。顯因深廣。故因深則果厚。意顯善財但見普賢所證境界果德之妙。而不知深因所致。將示其因。故特問之也。故下普賢告言。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求一切智等。至大菩提心。有十七行經。別明求菩提心。於中結云。未曾一念不順佛教等。以顯離過成德。次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下至此無有盡三行餘經。通明悲智之行。次明求法之行云。我法海中無有一文一句不是捨轉輪王而求得者。又云。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等。往昔求法因緣。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海說不可盡。有六行經。別明求法之行。以一文一句尚無不捨。況全部耶。意謂我求法之行難且久故。所以因深。故得果廣大也。故下結因成果云。我以如是助道法力等十種力。乃結因深。以因有得果之功。故皆云力。次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法身。及得無上色身。靡不欣樂。此結所成之果。上自普賢問善財已來至此。有三十四行經。通顯因深廣。次下汝且觀我如是色身下明觀用無涯。然顯用無涯。而指觀色身者。意在要見色身果體。大用無涯。即當知修廣大因之所感也。故次云。我此色身無邊劫海之所成就。此即顯因深也。言無量劫難見難聞者。即令生難遭想。慕果生因。故下明難聞難見者。以暫見即得不退之利益故。次或有眾生下明得善根成熟之益。次我以如是等佛剎微塵數方便門令諸眾生於三菩提得不退等。乃至必得生我清淨身中有十四行餘經。明難見聞得益之事。故次總結云。汝應觀我此清淨身。然普賢必欲善財觀我身者。以毗盧遮那法身非身。即普賢法界以為身故。若入普賢身。即窮毗盧法身之境界。故令善財觀身。使證入也。若非普賢身以顯。又於何處見入果海也。故善財之所證入者。但入普賢身耳。此意疏未明顯。而經義甚明。故次下文云。爾時善財觀普賢身相好肢節。一一毛孔。皆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海。一一剎海皆有佛出興。及種種莊嚴。及演種種法等事。各各不同。此則一毛孔中含三世間。又見普賢於毛孔所現一一世界海。出無數佛化身。教化眾生。此見普賢出生大用。善財又見自身於普賢身內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此見自身等普化。此上八行半經則總顯入不思議法界矣。下文校量顯勝。通顯善財到此因圓。有十九行半經。分為四段。初云親近佛剎塵數知識所得善根智慧。比普賢一毛孔功德百千萬億亦不能及一。此校量善根超勝。次從發心下明入普賢毛孔剎海中。校前未見已前所入即一念所入已超前不可說倍。次於普賢毛孔剎中行一步。即過不可說佛剎塵數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際。不可窮盡。況其中種種差別莊嚴。亦無邊際。乃至一一剎海。佛海。菩薩眾會海。眾生海。及調伏眾生海。菩薩所住甚深自在。所入諸地。諸道如是等海無有邊際。然此中所舉者。剎海佛海菩薩海三種。其實已總包初會十海之問。意願最初不知者。乃毗盧果海中十種海。故特舉而問之。然前九會之文。已答十海之因緣。且但言說未顯證入。今善財因圓。於普賢一毛孔中。悉已超過前所不知。其深證法界可知。次云善財於普賢毛孔剎中。或於一剎經於一劫。如是而行。乃至或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如是而行。彼此無有出沒。念念周遍無邊剎海。教化眾生令得菩提。此見善財所證者廣大之如此。斯則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毛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此善財因圓不踰普賢一毛孔。所謂一生頓圓曠劫之果也。華嚴經四分。末為依人證入。是則初會所舉之果。勸大心眾生依之修證。今末後第四依人證入則善財所證之法。即是初會所舉之果海無邊。今但經文略結。其實已盡於十九行半經內。以文不能盡陳。故後結於十四等中。故次經云。當是之時。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行等。正覺等。神通等。法輪等。辯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此上十四種等。則無所不等矣。
  補義云。疏科此四行經。明位滿齊佛。釋云因圓果滿。義當等覺。以因位既滿。更無所修。故但說等。若以此判為等覺。則與前品初判普賢一人名顯因廣大相。謂始覺同本。圓覺現前。稱周法界。無不包含。如是則此位圓覺現前。即當入妙。今云即當等覺。似有相違。蓋此言等者。乃平等之等。非齊等之等。以果海離言。故但云等耳。故後偈讚佛德難思。即歎善財之所等。以善財所證。乃平等法界。故借佛德以讚之。
  上明見聞證入竟。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即說頌言。
  汝等應除諸惑垢  一心不亂而諦聽  我說如來具諸度  一切解脫真實道  出世調御勝丈夫  其心清淨如虗空  恒放智日大光明  普使羣生滅癡暗  如來難可得見聞  無量億劫今乃值  如優曇華時一現  是故應聽佛功德  隨順世間諸所作  譬如幻士現眾業  但為悅可眾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