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有教理。行果今就後三。略能詮教。但有三法。寂滅是理。涅槃是果。餘六通三。今推徵云若一是法。餘則應非。一一應爾。若謂總是。則和合不實。隨得一法即應得餘。和合而成則無和合。若以無合而為法者。無合之法豈當有耶。又此舉法。皆舉寂滅無生等者。欲明一一自虗。法即非法。梵行何從。
若僧是梵行者。為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第九觀僧十事。前八約人。後二約德。此中僧且依小乘四果名僧。然觀意謂僧名和合而有八輩。若一是僧餘則應非。又一一別辨則無眾義。集此無眾豈成眾耶。後二就德。德若是僧何須八輩。離法無人離人無法。一一窮究。為僧者誰。僧體既虗。梵行安寄。
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淨是戒耶。教威儀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黎是戒耶。剃髮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第十觀戒。戒為行體亦賴眾緣。從緣成戒。戒性如空。起心持戒是謂迷倒。無善無威儀不離二乘心。是名持淨戒。此戒乃名真梵行也。
上明離相之戒廣顯修相竟。
次顯觀行成相。初約所觀十境如實觀。
如是觀已。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非色。無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識。為非識。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
第四如是觀下。辨觀成之相。望前尋思。即是觀益。望後得正覺果。此但如實觀成。今初。約所觀十境。如實觀成。後此中何法下約所成梵行。如實觀成。謂觀梵行求來處不可得。及主者作者皆不可得。於有為無為。乃至五蘊求之畢竟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是名真梵行也。故云梵行觀成。後如是觀察下結成梵行。清淨之相。通以無得故成也。
上自利行成。
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第二復應下。明利他行淨。文有二段。初觀十種深智。即利他之方。後慈念眾生。成無緣四等。是則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皆具足也。初舉法應修。謂梵行體也。緣體宛然。一心湛寂。梵行用也。不思不造。萬行沸騰。故不但心觀圓明。復應廣集佛智。故下云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結勸修學也。次聞已下慈念眾生。成無緣四等。文有四句。一雙起慈悲。如犢母隨子。二思惟藥病成大法喜。三即行無求以成大捨。四智了諸境導成無緣。後五喻廣如十忍品。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第二大文若諸菩薩下。答因所成果問。初牒前因深。次一切佛法下酬其果滿。今標。由理觀深玄。了性具足萬行齊修。故令大果無邊德用現證在即。次初發心時下釋疾現之言。言疾得疾在何時。故云初發心時。何法現前謂無上菩提。知一切法下釋現前之相。亦是出其所因。意謂初心為始。正覺為終。何以初心便成正覺。故今釋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即名為佛。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來意者。謂前二品明位及行。今顯勝德舉初況後。巧顯深勝。故次來也。又前品末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未知此心有何功用。頓得爾耶。今釋此義故次來也。二釋名者初有二義。一三種發心之初。如起信論說。發心有三種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此當初信成就發心也。二十住之初。發有二義。一發起上求。二三德開發。在於信位。久已研窮。至此位中忽然開發。故得功齊果位。攝德無邊。受斯稱矣。然住會發心。定是信成就攝。解行及證。自在後文。生如來家。自約解說。不應謂此便是證收。
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
此一品文。長分七段。一天王請說分。二歎深難說分。三約喻校量分。四就法略示分。五動地興供分。六他方證成分。七以偈重頌分。今初問也。天帝問者。在彼宮故。聞前速成。生疑念故。菩提心。是萬行主故。問法慧者。是會主故。初心具後之德。唯慧境故。
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
此顯深難說也。所以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