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約三忍明義。故當無生。如地持說。後七約喻。並是依主。謂如幻之忍等故。
如幻忍如燄忍如夢忍(至)如化忍如空忍。
光統云。前四喻音聲。電化喻順忍。空喻無生。電即今之影喻。又云幻者。起無起相。燄者境無境相。夢者知無知相。響者聞無聞相。電者住無住相。今既云影。應云現無現相。化者有無有相。空者為無為相。此則能喻。局於一相。所喻義通多法。在文雖無。於理無失。
又賢首云。觀識如幻。想如燄。受如夢。聲如響。行如電。色如化。總觀一切蘊界處等。畢竟空故。如虗空也。此釋順於後偈文意。故今影喻。亦喻於行。
若依攝論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並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異。一以外人聞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別有非真實義。遂即生疑。疑云。若無實義。何有所行境界。故說如幻。謂幻者幻作。所緣六處豈有實耶。二疑云。若無實。何有心心法轉。故說如燄飄動非水似水。妄有心轉。三疑云。若無實。何有愛非愛受用。故說如夢。夢中實無男女等相。從何而有愛非愛等受用之事。覺時亦爾。四疑云。若無實。何有戲論言說。故說如響實無有聲。聽者謂有。五疑云。若無實。何有善惡業果。故說如影。謂如鏡影像。故亦非實。六疑云。若無實。何以菩薩作利樂事。故說如化。謂變化者雖知不實。而作化事。菩薩亦爾。然彼論無空喻而影。喻是鏡像。更有映質光影喻。喻種種識無實。又有水月喻。喻定地境界無實。今經以義類同故。合在影中。至文當知。
遠公見其無空。便以空喻。喻無為法。非不有理。而違下經。經云。眾生及諸法皆如空故。若爾云何釋空喻耶。謂彼疑情雖遣。猶謂諸法有不實相。故云如空畢竟無物。
餘義廣如攝論及別章說。金剛般若九喻亦皆喻有為。若大品智論十喻通喻一切。楞伽亦通。今經長行多同前通。而偈所喻亦有局者。顯義無方故。
△二顯要。
此十種忍三世諸佛已說令說當說。
要故同說。
△三依名廣釋十。初音聲忍三。初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音聲忍。
△二釋義十一句。
謂聞諸佛所說之法。
初一總舉所聞。謂三無性等法。餘十句顯能聞入法。
不驚。
謂聞無相不驚。以解徧計。無所有故。
不怖。
聞無生不怖。以解依他。必無生故。
不畏。
聞無性不畏。以解真如無性性故。又釋於真空法。聞時不驚越。思時不續怖。修時不定畏。又聞有無所有不驚。聞空無所有不怖。聞斯二無所有不畏。並如諸般若論說。
深信。
聞慧之始。
悟解。
聞慧之終。初信久解故。
愛樂。
思慧之初。愛法樂觀故。
趣向。
為終久思向修故。
專心憶念。
修慧之初。起加行故。
修習。
為終正明造修至定根本故。
安住。
依定發慧。證理相應故。具如瑜伽菩薩地中。
△三結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音聲忍。
△二順忍三。初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順忍。
△二釋中具有四重止觀。
謂於諸法思惟觀察。
一創修止觀。謂止思一境。觀觀事理。
平等無違隨順了知。
二漸次止觀。謂止安事境。順其理故。名平等無違。觀達事理。名隨順了知。偈云。法有亦順知。法無亦順知故。
令心清淨正住修習。
三純熟止觀。謂止惑不生。名令心清淨。觀徹前境。為正住修習。
趣入成就。
四契合止觀。寂冥理境止也。名為趣入。智顯於心觀也。故云成就。上四皆止觀俱行。如是方為真實順忍。
△三結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順忍。
△三無生法忍三。初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
△二釋義二。初總明。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至)亦不見有少法滅。
若具皆應牒無盡等。此二為總。故略標之。釋中具有皆此別義。
△二徵釋二。先徵。
何以故。
徵意有二。一云。何以得知無生滅耶。二云。既稱無生法忍。何以復言不見法滅。
△三釋。
若無生則無滅。
釋初徵意云。真法本自不生。從緣之法。無性故不生。以無生故。何有於滅。此則以緣集釋無生。以無生釋無滅。此中略無緣集。偈文具有。云何無生釋無滅耶。此有二意。一云。若先是生。後必可滅。本既不生。今則無滅。二云。既即緣無性。稱曰無生。則不待滅。竟方無故。次云無滅。此二為總。餘可倣之。
釋第二徵意云。夫無生忍。非獨無生。必諸法都寂。今從初義。立無生稱。故無滅等。成無生義。若從別義。亦可得稱無滅忍等。是以信力入印度。經明此忍能淨。初歡喜地云。一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