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造作世間。
唯情現營為故。
△二成忍行二。初成真智行。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至)不見入正位不出平等性。
由了體空故。故經結云。不出平等性。又前法中。明即寂之照。云了平等。此明即智之止。故云不見。是知無幻之幻。方是幻法。絕見之見。方為見幻。
△二明動靜無二。
是菩薩雖成就佛國土(至)知因緣性無有動轉。
亦權實不二故。經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由了體空。不壞幻相差別。故如象生即是象死。此二相對應成四句。謂此二。無二故非異。無不二故非一。非一即非異。故非非一非異。即非一故。非非異亦絕雙照。故非亦一亦異。若以巾上二義。對象上二義。辨非一異。略有十句。一以巾上成象義。對象上差別義。合為一際。名不異。此是以本隨末。就末明不異。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等。二以巾上住自位義。與象上體空義合。為一際。名不異。此是以末歸本。就本明不異。經云。一切眾生即如。不復更滅等。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本所從之末。此二雙融。無礙不異。此是本末平等。為不異。以前二經文不相離故。四以所攝歸本之末。亦與所攝隨末之本。此二相奪。故名不異。此是本末雙泯。明不異。以真妄平等異不可得故。次下四門明非一。謂五以巾住自位義。與象上相差別義。此二本末相違背。故名非一。楞伽經云。如來藏不在阿賴耶中。是故七識有生滅。如來藏者。不生滅此之謂也。六巾上成象義。與象上體空義。此二本末相反相害。故非一。勝鬘經云。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唯如來藏受苦樂等。七以初相背與次相害此二義別。故名非一。謂相背則各相背捨相去懸遠。相害則相與敵對親相食害。是故近遠非一。以前經文不相離故。八以極相害俱泯而不泯。與極相背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義。為非一。此是成壞非一。以七識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隱而是顯故。九上四非一。與次四非異。而亦非一。以義不雜故。十然亦不異。以理徧通故。法無二故。若以不異門取諸門。極相和會。若以非一門取諸門極相。違害極違而極順者。是無障礙法也。巾象相對既爾。術等相對交絡諸句準之。上下諸文非一異義。皆準此釋。
△三結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如幻忍。
結文可知。
華嚴經疏卷第七十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十三(入第四十四經下卷)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五如燄忍三。初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燄忍。
△二釋義三。初指法同喻。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同於陽燄。
△二別顯喻相二。初喻體空。
譬如陽燄無有方所(至)非種種色亦非無色。
若開義門。亦具五義。一空地。二陽氣。三氣與空地合而有燄。四燄似水即無水。五令渴鹿謂有。初喻如來藏。二喻無明習氣。三喻習氣熏動心海。起於緣生似有之法。四喻依他無生。五喻凡小執實。若十喻論。法喻各有多義。如彼廣說。其有無等義。如幻忍說。
△二喻其相有。
但隨世間言說顯示。
△三總以法令。
菩薩如是如實觀察了知諸法。
上明了法。下明成忍行。
現證一切令得圓滿。
△三結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如燄忍。
△六如夢忍三。初徵。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夢忍。
△二釋三。初標法同喻。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如夢。
△二正舉喻相。
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至)非染非淨而有示現。
然開此夢義。亦有五法。一所依。謂寤心以喻本識。二所因。謂睡蓋以喻無明習氣。三所現。謂夢相差別以喻緣所起法。四此夢事非有而有。但心變故非現前法。五令夢者取以為實。初明俱非。喻法非有。後云而示現有。喻法而有。雙辨為俱句。五奪為雙非。然此四句皆由以是夢故。謂一以是夢故有夢事。現於夢者為有。二既言是夢。其性必虗。於無實處。而見實故。然語有則全攝無而為有。言無則全攝有而為無。以非二相故。非但相有性無而已思之。三以是夢故。必具二義。全有之無。與全無之有。二門峙立不相是故。非是半有半無。四既言是夢必是雙非。形奪俱融。二相盡故。然此俱非不違雙。是以若不奪無令盡無以為無。若不奪有令盡無以為有。是故存亡不礙。俱泯自在。方為如夢自在法門。是故經云。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此之謂也。
△三合喻十句。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世間悉同於夢。
上句為總。下九句為別。別中初句近上總句。所以略無如夢二字。於九句中。前八辨夢。後一明覺。就前八中攝為四對。
無有變異故如夢自性故。
初二明常無常門。體虗無變。即是常義。自性無恒。是無常義。
如夢執著故如夢性離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