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
釋空所以。由業障海。從妄想生。故無自性。
菩薩如是決定明見無有疑惑。
今此空慧。與心相應。決定無疑。能如是知。即名菩薩。
△二總觀四障。文有喻合。以喻俗有。約真即無。文二。初喻。
諸天子如我天鼓說業說報。
舉所治。謂業報二障。
說行說戒說喜說安說諸三昧。
即是能治。行善止惡。喜他安他。
△二合。
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說我說我所。
即是見障。
說眾生說貪恚癡。
即煩惱障。
種種諸業。
上明隨俗說有。下辨勝義實無。
而實無我無有我所(至)十方推求悉不可得。
有無二文。三障影略。既無我所。翻破第一。忘計我人。
△三別破見惑。見惑深險。故廣破之。文有三喻。初鼓無生滅隨所聞喻。
諸天子譬如我聲不生不滅(至)隨有修集則受其報。
喻業雖無生。隨修感報。向觀業空。為遣執有。若謂為空。諸佛不化。故今顯非是斷無。翻破第十撥無因果。
△二聲無去來喻。
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聲(至)若來若去皆不可得。
喻歸中道。上喻下合。
諸天子若有去來則有斷常。
定有則常。定無則斷。俱亦是二。是故雙破去來二見。顯離斷常。
一切諸佛終不演說有斷常法除為方便成熟眾生。
若有可來。即墯於常。去而不來。即墯於斷。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
△三鼓聲隨心喻。
諸天子譬如我聲(至)隨眾生心悉令得見。
喻佛由心見。遣其心外定執。懺主令其真念十方諸佛。翻破外遇惡緣。
△四對業觀報二。初鏡像體虗喻。
諸天子如有頗棃鏡(至)諸業果報無來去處。
喻雖有而無。謂其鏡像依鏡而現。像非去來。報從業生。何有來去。
△二幻師惑眼喻。
諸天子譬如幻師幻惑人眼當知諸業亦復如是。
喻業招報雖無而有。又業亦如幻。又幻非有無。即中道矣。
△五總結懺益。
若如是知是真實懺悔一切罪惡悉得清淨。
△六見聞獲益二。初明餘眾益。
說此法時百千億那由他(至)發於無上菩提之意。
以三昧力。聲普聞故。
△二當機得益二。初一重益亦二。今初得法益。
爾時諸天子聞說普賢(至)獲諸力莊嚴三昧故。
皆有故字。義似牒前為因。則見佛為益。前來未有得十地處。為何所牒。是以晉經皆無故字。應言聞說普賢廣大迴向故。便得十地。獲諸力莊嚴三昧。上句得位。下句成行。分得十力。為莊嚴故。
△二見佛益三。初明見因。
以眾生數等清淨三業悔除一切諸重障故。
△二正明見佛。
即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剎(至)離垢三昧少分之力。
△三敬心興供。
爾時彼諸天子以上眾華。
言以上者。上來持華。詣菩薩所。獻供不遇。猶未散故。
復於身上一一毛孔化作眾生數等眾妙華雲。
毛孔出華者。已得地位故。華在最初。故略舉之。上所持中。有香蓋等。故下諸文見香見蓋。並皆成益。
供養毗盧遮那如來持以散佛一切皆於佛身上住。
△二展轉獲益二。一聞香益。二見蓋益。並是從前獻供不過文中所來。前中有三。初法。
其諸香雲普雨無量佛剎(至)身蒙香者其身安樂。
由脫障故。得解脫樂。
△二喻。
譬如比丘入第四禪一切業障皆得消滅。
喻四禪無八災患。
△三合由滅障故。得淨善根。是為益相。文二。初顯所滅。
若有聞者彼諸眾生(至)等分行者二萬一千。
即是八萬四千煩惱。古有二釋。一云。煩惱根本有十。然一惑力復各有十。即為一百。應分九品。今但上品重故開三。中下輕故各為一品。則成五品。每品一百。則成五百。復於自他內外境起。謂自五塵名之為內。以他五塵名之為外。一一塵上各有五百。即為五千。別迷四諦。則成二萬。并本一千。通前都有二萬一千。却配三毒及等分成。則八萬四千煩惱。經文自具。二者有云。十惡為本。展轉相成。一一各十。故成一百。亦約迷於自他五塵。則為一千。正迷十諦。十諦則是四諦三諦二諦一諦。則成一萬。或迷說成諦等十諦。或迷十善。故成一萬。然迷十諦。空有不同。分成二萬。或迷十善。真俗二諦。亦分二萬。并本一千。餘如經辨。二皆有理。任情去取。更有異釋。如賢劫經等。非今經意。
△二明其能滅。
了知如是悉是虗忘。
謂了惑本虗。居然不生。故晉經云。此諸煩惱皆悉除滅。
如是知已成就香幢雲自在光明清淨善根。
由滅惑故清淨。惑亡智顯。自在光明。善根成就。香幢即是九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