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1-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疏注-唐-澄观-第152页

歎深難量二。初一偈總歎。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十方大雄最無上(至)功德第一超世間。
  頌前標告不思議言。
  △二有十偈別歎。
  十力功德無邊量(至)今見如來大神變。
  次第頌前。總結之中。十一句亦第九偈。頌九十二句。結既結喻。今此亦即通頌前喻。喻則性相雙明。此則多就性說。古稱性起。彌復有由。一無邊量。即無量義。二一毛叵量。即廣大義。三空際叵得。即無生義。然此第三似頌第五如空之喻。第六似頌第三無生滅喻。取義不同。故皆案次。四不能知者。離心識故。五徧於一切非一者。即如空義。六體性平等。即是平等無我義也。七前徧諸剎。此徧三世。文綺互耳。八無變易。故盡後際。九離言說故。無二無對。十本願現身。故能成益。
  △二誡聽許說二。初誡聽勸修。
  若有欲知佛境界(至)令心所向皆無礙。
  半上偈云。淨意如空。總以喻顯。下半別顯。一離於忘取。如彼淨空。無雲翳故。斯即真止。二觸境無滯。如彼淨空。無障礙故。斯即真觀。此觀不作。意以照境。則所照無涯。此止體性離而息忘故。諸取皆寂。若斯則不拂不瑩。而自淨矣。無淨之淨。則暗蹈佛境矣。此為心要。後學思行。
  △二許說分齊。
  是故佛子應善聽(至)一切善根我今說。
  初有半偈。結前生後。後一偈半。正示分齊。牒舉十門。略無行者。三業攝故。闕正覺者。導師中攝。或復略無。
  △二頌前十喻。即為十段。初大千興造喻。有其四頌。以是總故。文二。初總顯多緣。
  譬如世界初安立(至)十力生因莫能測。
  前一喻況。後一法合。下皆倣此。
  △二有二偈。別顯緣相。
  譬如劫初雲霔雨(至)普導令成無上果。
  △二有十八偈。如次頌前洪霔已下九段經文。
  如有大雨名洪霔(至)悉使滅除諸惑惱。
  每段二頌。前八文顯。其第九云。方便依智者。智即頌前出現。然無礙慧是佛實智。中二皆權。於中智即知事方便。隨機合上。即是權實無礙對。初即成悲智雙游。
  △三結說無盡。
  如來出現法無邊(至)無譬喻中說其譬。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一(入第五十卷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二別答出現九門。先明身者。後八依故。長行文二。初標告。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云何見如來應正等覺身。
  △二別釋其相。文三。初就法總明。次約喻別顯。後就法總結。然總中五徧通向下喻中十身。結中十句別結十喻。同前出現。
  今初就法總明。文有四節。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於無量見如來身。
  先總教廣見。
  何以故。
  次徵其所由。
  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一法(至)一眾生見於如來。
  三反釋所以。總舉五法。法是所知法界。及調伏法事。是調伏眾生行事。晉經名行。身即是正。國土是依。生是所化。
  應徧一切處見於如來。
  四順以結。酬應翻上五。成五無量界。身為能徧。四為所徧。一徧法界。二徧調伏界。三徧調伏加行界。四徧世界。五徧眾生界。唯有五界。非是略也。
  △二約喻別顯。明如來出現有十種身。一周徧十方身。二無著無礙身。三普入成益身。四平等隨應身。五無生潛益身。六圓迴等住身。七無心普應身。八窮盡後際身。九嚴剎益生身。十嚴好滿願身。此即八地後十身也。而為次不同。一法身。二智身。三威勢。四菩提。五莊嚴。六意生。七化。八力持。九福德。十願。四是菩提者。初成先照。是故偈云。日光出現。五莊嚴者。一一毛孔。隨好光明。所莊嚴故。餘文並顯。顯此十身。舉十喻況。一一喻中。文各有三。謂喻合結。今初虗空周徧喻。況周徧十方身。故下結云。以其心無量。徧十方故。文三。初喻。
  佛子譬如虗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
  上直示。下徵釋。
  何以故。
  徵云。至不至別。何得俱耶。
  虗空無身故。
  以一無身。釋上二義。由無身故。無可得至。亦以無故。無所不至。如色中空。空若有身。身即質聚。便礙於色。如鐵入水。水不入鐵。今由無身。故能徧入。
  △二合。
  如來身亦如是徧一切處(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
  合準喻知。此以事空。以況理空。理空即是法身。故經偈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虗空故。
  為眾生故示現其身。
  即釋外疑。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一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二空無分別喻。況無著無礙身。故下結云。所行無礙。如虗空故。文三。初喻。
  復次佛子譬如虗空(至)無有分別亦無戲論。
  空無分別。不礙顯色。智無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