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音之義。略啟四門。一敘昔。二辨違。三會通。四正釋。前三非要。廣在別章。但正釋文。自含眾妙。四釋文者。文有十音。以顯無盡。各上向標名。下句釋相。
應知如來音聲徧至普徧無量諸音聲故。
一普徧者。即隨類音。然有二義。一約體廣。無聲不至。故云普徧無量音聲。斯則人天等異。萬類齊聞。上云眾生隨類各得解。二者隨前一一之音。皆能獨徧。如目連不究其邊。
應知如來音聲隨其心樂皆令歡喜說法明了故。
二隨樂音。謂趣舉一一類音。能隨樂欲。說種種法。上經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又云。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徧。此文通證前之二義。
應知如來音聲隨其信解皆令歡喜心得清涼故。
三隨根解音。謂即上說中。隨說一法。大小各聞。故云隨其信解。故寶積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
應知如來音聲化不失時所應聞者無不聞故。
四隨時音。謂即上大小之法。令聞不聞皆自在。故云不失時。亦兼隨聞一法。欣憂不同。寶積云。或有恐畏或歡喜。上四多約即體之用。是圓音義。後六多約即用之體。顯一音義。
應知如來音聲無生滅如呼響故。
五外隨緣叩。我無生滅。
應知如來音聲無主修習一切業所起故。
六內集緣成。何有主宰。
應知如來音聲甚深難可度量故。
七甚深者。欲言其一。則萬類殊應。欲言其異。則一體無生。又欲言其一。隨一音中。能具多音。故上文云。一切眾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盡無餘。欲言其異。即上多音唯宜聞一。故下喻云。譬如天鼓發種種音。懈怠諸天唯聞無常學悟之音。故甚深也。
應知如來音聲無邪曲法界所生故。
八純稱法界。
應知如來音聲無斷絕普入法界故。
九橫入無斷。
應知如來音聲無變易至於究竟故。
十豎歸一極。此十圓融一味。是如來圓音。是知或謂無聲隨叩發響。或謂如來唯一直聲。無宮商等異。皆大地之一塵耳。
△二約喻廣說三。初結前生後。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
收上十聲。要不出三。約相則廣無量。約體則無主宰。約用則有顯示。今並雙非。以顯中道。
非量。
莫窮其邊。故非量。
非無量。
隨機隨時。有聞不聞。故非無量。
非主。
多緣集故。非有主。
非無主。
純一法界生。故非無主。
非示。
當體無生。故無能示。
非無示。
巧顯義理。故非無示。更以四句明體用無礙。謂一以用從體。由體無不在故。能令上十類皆徧一切。非唯徧聲。亦徧一切時處眾生如來法界等。雖復於色等皆徧。恒不雜亂。若不等徧。則音非圓。若由等徧。失其音曲。則圓非音。今不壞曲而等徧。不動徧而差韻。方成圓音。
二以體從用。其一一音皆具含真性。
三用即體故。上十類聲皆不可得。唯第一義永離所執。故法螺常震。妙音常寂。名寂靜音。如空谷響。有而即虗。若不即虗。非但失於一音。亦不能令圓融自在。四體即用故。寂而恒宣。若天鼓無心。而應一切。長風隨竅。萬吹不同。若不徧同。非但失於能圓。亦非真一梵音。隨緣自在。名為如來圓音妙音。非是心識思量境界。
△三徵釋所以。
何以故。
徵意云。前言無量等。今何雙非。
△三舉喻廣釋。其大意云。性相無礙。體用相即。約法難顯。寄喻以明。有十大喻。即為十段。段各有三。今初劫盡唱聲喻。喻前第六無主。文中分三。初喻。
佛子譬如世界將欲壞時(至)法爾而出四種音聲。
言法爾者。俱舍第二云。生無色界。有二種因。一者因力。謂由近習及數習故。二者業力。謂上界後報業果欲至故。若生色界。則有三因。謂加法爾力。但器壞時。法爾有聲。
其四者何一曰汝等當知(至)是為四。
然四種音。非是一時。初二火劫。將壞欲界及初禪時。三即水災。壞二禪時。四即風災。壞三禪時。
佛子此諸音聲無主無作(至)諸善業力之所出生。
四聲各別。故非無主。但從緣生。故非有主。
△二合。
佛子如來音聲亦復如是(至)而能利益無量眾生。
明佛欲壞生死世間。亦有四聲。說五乘法。初一人天。合上火災。後三三乘。如次合前。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一相(至)應如是知。
△二響聲隨緣喻。
復次佛子譬如呼響(至)而能隨逐一切語言。
喻上第五無生。
△次合。
如來音聲亦復如是(至)無言無示不可宣說。
△後結。
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二相(至)應如是知。
△三天鼓開覺喻。喻合各三。初能開覺。
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