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1-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疏注-唐-澄观-第160页

以為其枝。
  三依前二智。分為諸度。旁陰為枝。
  禪定解脫諸大三昧以為其葉。
  四戒定息熱。別受葉名。
  總持辯才菩提分法以為其華。
  五辯才道品等。親生菩提。開發為華。
  究竟無變諸佛解脫以為其果。
  六果可知。上六亦可豎配地位。而其下文別顯用相。既云一切菩薩。故但從通。
  △二越次合後得名所由。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至)以究竟無休息故。
  窮未來際。
  不斷菩薩行故。
  得果不捨其因。
  菩薩行即如來性(至)是故得名為無盡根。
  由不捨因。故得因果交徹展轉相生。
  △三却合前段別顯用相。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至)增長堅固精進深心莖。
  深心樂修善行。即前方便。
  其枝生時令一切菩薩(至)頭陀功德少欲知足葉。
  淨戒亦能息熱。
  其華生時令一切菩薩具諸善根相好莊嚴華。
  相好如華為嚴。
  其果生時令一切菩薩(至)乃至一切佛灌頂忍果。
  文多影略者。為分能所成故。
  △四合揀非器。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至)墯於無為廣大深坑。
  先揀非器。無為正位一墯難出。故喻深坑。又無悲水。取灰斷故。如彼地獄。
  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
  邪見撥無。貪愛浸爛。皆喻於水。不容善根。又闕土緣。非生處故。
  然亦於彼曾無厭捨。
  後收。上據現惡闕緣。令生厭怖直進一乘。故除二處。而同有佛性。久久當成。故不厭捨。是知現惡明無。則知無惡必有。故涅槃云。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猶有佛性。若能發心。非闡提也。法華亦云。決了聲聞法。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
  佛子如來智慧無有增減以根善安住生無休息故。
  結云。根善安住者。常住大悲故。有引向來所揀。證無佛性及定性義。不觀次後不捨之言。況第十喻平等共有。減損佛性。恐毀謗一乘。願諸後學。當誡慎之。莫滯權說。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七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八劫火燒盡喻。文三。初喻。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至)得不燒不答言不也。
  喻佛知無不盡智。由此佛智更無所依。
  △二合。
  佛子彼所投草容可不燒(至)智慧平等悉明達故。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八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九劫風持壞喻。文三。初喻。
  復次佛子譬如風災(至)十方世界無不壞盡。
  喻佛巧令留惑智。非但能斷。亦復能留。
  △二合。
  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至)安住如來究竟之位。
  謂佛有斯巧。授與根未熟未具萬行菩薩。令留潤生之惑。由此留惑。惑方至盡。得一切智。不同二乘不為菩提心期速出。廣明留惑潤生。具如別障。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九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十塵含經卷喻。文四。初法。
  復次佛子如來智慧(至)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喻於佛性通平等智。所以得知佛智徧者。無一眾生不有本覺。與一切佛體無殊故。上言潛流。則似佛智徧他眾生。今顯眾生各各自有。故云徧耳。此有三意。一明無一眾生不有佛性。則知無性者非眾生數。謂草木等。此釋已過五性之見。二者眾生在纏之因。已具出纏之果。故云具有如來智慧。非但有性後方當成。亦非理先智後。是知涅槃對昔方便。且說有性。後學尚謂談有藏無。況聞眾生等有果智。誰當信者。三彼眾生因中果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圓教宗。自他因果無二體故。不爾。此說眾。生有果。何名說佛智耶。斯則玄又玄矣。非華嚴宗。無有斯理。
  △次釋疑。謂有疑云。涅槃又云。佛性者名為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今有佛智。那作眾生。故釋疑中。先順答前義。
  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謂倒故不證。豈得言無。如壯士迷於額珠。豈是膚中無寶。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後反以理成。謂若先無。離倒寧有。既離倒現。明本不無。如貧得珠。非今授與。是以涅槃恐不修行。故云若言定有。則為執著。恐不信有。故云若言定無。則為妄語。乍可執著。不可妄語。自然智者。自覺聖智也。無礙智者。始本無二。絕二礙也。
  △二喻二。初明大經潛塵。以喻上文妄纏佛智。
  佛子譬如有大經卷。
  大經卷者。佛智無涯。性德圓滿。
  量等三千大千世界(至)一一書寫其量悉等。
  書寫一一各稱境者。智如理故。
  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
  潛一塵者。略有三義。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
  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