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1-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疏注-唐-澄观-第161页

  一切塵者。無一眾生不具佛智故。
  △二明出經益物。喻上離妄佛智現前。
  時有一人智慧明達(至)一切微塵應知悉然。
  △三合二。初合大經潛塵。
  佛子如來智慧亦復如是(至)普能利益一切眾生。
  合上書寫多事。
  具足在於眾生身中(至)不知不覺不得利益。
  眾生身及妄想。俱合上塵。
  △二合出經益物。
  爾時如來以無障礙(至)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如來合上一人。智眼合上天眼。是知不信眾生等有佛智。智眼未開。復何可怪。如來藏經說九種喻。喻如來藏。謂如青蓮華在泥水中。未出泥水。人無貴者。又如貧女而懷聖胎。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摩尼珠落在深廁。如真金像弊衣所覆。如菴羅樹。華實未成亦如稻米在糠糩中。如金在鑛。如像在模。皆是塵中有佛身義。與此大同。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三總結勸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至)知如來應正等覺心。
  上十喻。初總明無依為依。二能出生。三能潛徧。四模具四智。五豎具四智。六體廣包含。七用無終竟。八智無不盡。九巧能攝持。十處處具足。前九直語佛智。後一乃融自他。此十圓融。略顯佛智之相。寄顯如來之心。未盡佛心一毫。故應更以無量無礙。是故知也。
  △二偈頌。二十二偈分二。初兩句頌約法總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欲知諸佛心當觀佛智慧。
  明託心所。以知心王。
  △二餘頌頌上喻。文三。初一頌半頌於初喻。
  佛智無依處如空無所依(至)佛智無依止。
  △次十六頌。頌次八喻。每喻二偈。
  聲聞與獨覺及諸佛解脫(至)令住如來地。
  △三有四偈。頌第十喻。
  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至)饒益諸菩薩。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三(入第五十二經)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五明出現境界。正顯分齊之境。兼辨所緣之境。依初義者。前約智以顯心。今此正明智用分齊。依後義者。前明能知。今辨所緣。由所緣無邊故。顯分齊難思。分齊難思故。方窮所緣之境。二義相成。函蓋相稱。文中有三。長行分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境界。
  △二釋二。初法二。初廣取所緣。顯分齊境二。初列所緣無邊。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
  先令以無障礙智為能知者。非此不能量佛境故。後正顯所緣。文有十句。
  知一地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
  通舉所化。
  知一切三世境界。
  化時。
  一切剎境界。
  化處。
  一切法境界。
  化法。
  一切眾生境界。
  所化人。次三句皆明所證。
  真如無差別境界。
  真如。語其體常一味。故云無差別。
  法界無障礙境界。
  法界生法所依。故云無礙。
  實際無邊際境界。
  實際是窮事至實。故云無邊。
  虗空無分量境界。
  化處分齊。
  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
  後一徧通。若約二諦境。前五為俗。次三為真。九通真俗。事空理空。俱是空故。後一雙非。顯前九境即同無故。若約三諦。空即是真。三真為中道。若以五界攝之。初三是世界無量。四即調伏及調伏加行界。五即眾生。次三即法界。餘二雙非。
  △二顯分齊無量。
  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至)如來境界亦無量。
  先約十境以顯分齊。境智相稱。故皆無量。
  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至)一切處無有。
  後約無境顯其非有。乃至真如皆不可得故。是以諸境雲興而常寂也。如無既爾。如真如等無變易等亦然。
  △二近取諸心。以況佛境二。初正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至)無量無邊無縛無脫。
  無量無邊。語其相用廣大。無縛無脫。明其體性甚深寂滅。
  △二徵釋。
  何以故。
  徵意云。何以將心況於佛境。
  以如是如是思惟分別如是如是無量顯現故。
  釋意云。菩薩自心隨思即顯。故無分量。佛境亦爾。隨機顯現。若身若智何有量耶。智假思顯。性無縛脫。不為相縛。後無脫故。
  △二喻顯。文有三。初二喻於無縛無脫。後一喻於無量無邊。無量無邊通前二段。前中分二。初降雨無從喻。
  佛子如大龍王隨心降雨(至)於十方中悉無來處。
  喻無縛無脫。既無來處。有何縛脫。
  △二海水從心喻。
  佛子如大海水皆從龍王(至)往昔大願之所生起。
  喻於無縛無脫所因。水從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