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為因。非定內外。智從往昔願緣起故。來即無來。
△二海水宏深喻。喻無量無邊。文二。初標章誡聽。
佛子一切智海無量無邊(至)略說譬喻汝應諦聽。
△二喻顯三。初別顯水多。文有四節。初四洲水。
佛子此閻浮提有二千五百河(至)答言甚多。
△二龍王雨水。
佛子復有十光明龍王(至)雨大海中水復倍前。
△三宮殿出水。
佛子十光明龍王宮殿中水(至)流入大海復倍過前。
△四婆竭龍王兼雨兼出。
佛子婆竭羅龍王連雨大海(至)涌出入海復倍於前。
皆後倍前。以顯深廣。
△二通顯水相。
其所出水紺瑠璃色涌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
涌出故潮上速。為寶消故潮下。此為極說。
△三通顯無量兼水有四。
佛子如是大海其水無量(至)實為無量不可為喻。
△三法合二。初合水無量。
佛子此大海無量(至)而佛境界非譬所及。
佛智一念尚無窮盡。況盡三際周乎十方。重重重重。安可喻顯。
△二合通顯無量。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至)修一切菩薩行不斷故。
智海合水。
應知寶聚無量(至)無障礙地諸菩薩所居故。
餘合寶等。非唯智為佛境。菩提分等皆分齊境也。
△三總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為入無量(至)等覺境界應如是知。
結令知意。不知佛境。安能利生。
△二偈頌。五偈分二。初一頌法說。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心境界無有量(至)佛境如是應觀察。
△二餘頌前喻。文亦二。初二合頌前之二喻。
如龍不離於本處(至)量等法界入毛孔。
喻無縛脫。
△二有二偈。頌大海宏深喻。
如海珍奇無有量(至)悉在其中得饒益。
俱頌通顯無量。餘文略無。
△六答出現之行。前明分齊。境智無邊。今彰運用。則悲智無盡。雖智海已滿。悲無息故。文分為二。初長行二。初標舉。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行。
△二釋相三。初雙標二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應知真如行是如來行。
義有多含。一無礙行者。即理之事。真如行者。即事之理行。前即行相。後即行體。前是即智之悲。後是即悲之智。前即真之欲。後即欲之真。融而無礙。為如來行。
△二雙釋二行二。初釋真如行。真如之名。言含法喻。文中有三。初牒名以解。
佛子如真如前際不生後際不動現在不起。
體絕三際。故同真如。契如成行。行即如也。
如來行亦如是不生不動不起。
過未非緣。故不生不動。現在離緣。故非起也。
△二復舉法界無形。明雙非契中。
佛子如法界非量非無量(至)非量非無量無形故。
是知實相皆如來行。
△三鳥飛虗空喻。釋其非量義。
佛子譬如鳥飛虗空(至)如來行無邊際故。
非量有二。一行廣無量。故云如來行。無邊際故。二即事同真。更無分量。故以空喻。既無有量。何有無。量。若謂無量。即是量故。雙非永寂。為如來行故。心彌虗行彌曠。絡日行而未曾行。故涅槃經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二釋無礙行二。初約法總明。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至)出過一切諸障礙道。
智無所住。悲示所行。即悲智無礙。自無二礙。令他無礙皆無礙行也。
△二以喻別顯二。初金翅闢海喻。
佛子譬如金翅鳥王(至)命將盡者而搏取之。
喻即智之悲。
如來應正等覺金翅鳥王(至)如來無分別無礙行。
△二日月無思喻。
佛子譬如日月獨無等侶(至)我從何來而至何所。
喻悲不失智。
諸佛如來亦復如是(至)我從彼來而向彼去。
△三雙結二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等無量方便無量性相。
性結真如。相結無礙。
知見如來應正等覺所行之行。
△二偈頌五頌。分二。初頌真如。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譬如真如不生滅(至)教化眾生無動念。
△七出現菩提圓行之果。對緣造修。必有示成故。長行文三。初徵起。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至)應正等覺成正覺。
言正覺者。略顯五門。初釋名。晉經名菩薩。存其梵語。此翻為覺。正揀二乘。成異菩薩。初會已顯。又單語菩提。但是所覺之道。今云成者。即理智契合之名。
△二明體性。梁攝論云。二智二斷。為菩提體。智度論云菩提菩提斷。但名為菩提。若依此經。通一切法。如文具之。三辨種類。或說唯一如智。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