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釋云。同一性故。若是理成。何以此云成正覺入涅槃耶。此是華嚴大節圓宗之義。不對諸宗。難以取解。然諸眾生若於人天位中觀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唯是五蘊實法。大乘或說但心所現。或說幻有即空人法俱遣。或說唯如來藏具恒沙性德。故眾生即在纏法身。法身眾生。義一名異。猶據理說。更有說言。相本自盡。性本自現。不可說言。即佛不即佛等。若依此宗。舊來成竟。亦涅槃竟非約同體。此成即彼成。若爾何以現在眾生非即佛耶。若就眾生位看者。尚不能見。唯心即空。安見第六圓教中事。譬如有人迷東謂西。正執西故。若諸情頓破。則法界圓現。無不已成。猶彼悟人西處全東。若爾諸佛何以更化眾生。不如是知所以須化。如是化者。是究竟化。如是化者。無不化時。故下結云。大悲相續。救度眾生。隨門不同。種種有異。約成佛門。一切成也。又此眾生乃是像上之摸。令其去摸。自見己佛。亦見他成。如第十段。
△二釋。
皆同一性所謂無性。
先總釋云。同一無性。故得現成。妄性本虗。生元是佛。真性巨得非今始成。故皆成也。次轉徵所無。
無何等性。
同菩提性。後釋所無。有十二句。前之四句通生及佛。次之四句唯約眾生。後四約佛。非獨要空。真有亦非妄有。真空以性融相。法界圓現。由此無性。說成正覺。又攝十二。總為六對。
所謂無相性無盡性。
一能相所相對。謂染相淨相。相待有故。念念之盡緣所盡故。煩惱永盡。本自盡故。
無生性無滅性。
二生滅對。約凡夫則本自不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故約佛菩提。非始生故。何有滅耶。
無我性無非我性。
三我非我對。有緣無主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無眾生性無非眾生性。
四緣非緣對。攬緣生故。緣尚不可得。
無菩提性無法界性。
五能所證對。能證菩提。因所證故。所證法界。由智顯故。
無虗空性亦復無有成正覺性。
六合不合對。虗空非合。因有顯故。所以性無。成覺是合。理智契合。即為緣起。故非有也。
△三結。
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
物物無性。故成種智。證斯同體。而起大悲。一得永常。故云相續。又秖由不知佛。證無性故。謂令知故。教化不絕。
△六明體離虧盈。釋上無相。
佛子譬如虗空一切世界(至)無一無種種故。
虗空無生。體無增減。菩提無相。成不寧殊。
△七明相無增減。釋上無行。菩提之體。湛然不異。行豈能遷。文三。初舉喻問答。
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
化多心者。喻修多因。
一一心復化作恒河沙等。
化成多佛。喻修多因。
皆無色無形無相。
以化現無形。喻成不成二義莫異。
如是盡恒河沙等劫(至)云何問言凡有幾何。
△二讚善以合。
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至)若無有相則無增無減。
△三結前生後。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至)同於菩提一相無相。
△八用該動寂。釋上無上。不滯定故。文四。初舉所依三昧。
如來成正覺時以一相方便入善覺智三昧。
覺不滯寂。故名善覺。覺彼一相。故用為方便。
△二顯一身之用。
入已於一成正覺廣大身(至)眾生數等身住於身中。
既以一相為方便。則物皆一相。故一即現多。
△三類顯餘身。
如一成正覺廣大身一切成正覺廣大身悉亦如是。
謂以如來成正覺時。廣布身雲。彌於法界。一一皆是廣大之身。並如前來一身之現。
△四總結多門。
佛子如來有如是等(至)為無量界等眾生界。
上來所現。一定為門。餘定亦爾。定門既然。悲智總持等門亦爾。以是故有無量界矣。是謂高而無上。廣不可極。
△九周于法界。釋上無量。無量有二。一廣多無量。一毛含多。徧法界故。二無分量。皆不生故。文三。初明一毛含多。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至)究竟無生滅故。
釋以不生故。此與前段有分無分二門異故。又此唯現佛即同類相望。前通多類。即異類相入。又前則住體徧應。此則如理而含。亦如理而徧。
△二類顯多毛。
如一毛孔徧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
但容毛處。即是毛孔。
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何以故。
徵意云。身契無生。可許能含法界虗空。無有能契。何能亦含。
如來成正覺無處不至故。
釋云。無處不至。則無非佛身矣。是謂大包天地。細入無間。
△三釋外疑情。
隨其所能隨其勢力(至)以種種身成等正覺。
疑云。若爾何以須要。就於覺樹。釋云。隨機所能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