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1-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疏注-唐-澄观-第167页

以無為故。住淨法界。體常湛然。不礙出沒。顯迹為生。即是有餘。息迹為滅。即是無餘。故有餘無餘其為應物之假號耳。體性常湛。故存不為有。亡不為無。是知寂然不動。未甞無為。應迹無方。未甞有為。豈可隨於見聞以滯殊應之迹。
  △四虧盈不遷二。初喻。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至)但由器壞非日有咎。
  △二合。
  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至)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然法身無像。故無器而不形。聖智無心。故無感而不應。像非我有。自彼器之虧盈。心非我生。豈普現之前後。故梁攝論第十頌云。眾生罪不見。如月於破器。徧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是以經言。非日咎也。持戒器破定水。無依菩提。器破智水。寧止無信清珠。心水渾濁。何由見佛也。然此文中。雖明現身即是三德涅槃之中。所流大用亦涅槃攝。若爾寧殊出現之身。出現則以法身為門。而論真應。非無般若解脫二德。智慧日身無不照故。永離戲論。即解脫故。醫王之喻即示滅故。此有般若。寧異菩提。若分相說菩提。但是能證之智。唯是修生涅槃。乃是所證之理。唯約修顯。故涅槃經說。菩提必從生因。所生涅槃必從了因所顯。若攝相說。菩提乃是即理之智。涅槃乃是即智之理。即智之理。不礙摩訶般若。即理之智。不礙寂滅菩提。智性本有。亦是性淨。涅槃修顯。亦是方便淨也。隨一為門。則皆收盡。即大涅槃真菩提也。今以涅槃收之。非唯菩提。及身前後諸門。皆從三德所流。能建大事。
  △五示滅妙存。
  佛子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至)無生無歿無有滅度。
  為物示滅。即體無滅。
  △六隨緣起盡三。初喻。
  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至)火皆滅耶答言不也。
  △二合。
  佛子如來應生等覺(至)諸佛如來悉皆滅度。
  以機喻薪。涅槃喻火。眾生善根未全成熟。隨可熟者。示成正覺。而成熟之。如為火事。若有眾生所應度者。皆已度竟。則現涅槃。寂無所為。如火息滅。故法華云。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然現滅現生。皆是涅槃廣大業用。故攝論第十。詺涅槃如火。既起滅在緣。則益不可盈。損不可虧云云。自彼非佛然也。
  △三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七存亡互現。
  復次佛子譬如幻師(至)皆隱滅耶答言不也。
  前喻唯約見滅見成。此喻但約常見不見。
  △次合。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至)便謂一切悉皆滅度。
  由順機故。此滅彼存。非如來身不能長久。
  △後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八大用無涯。
  復次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示涅槃時入不動三。
  不動三昧者。究竟寂滅也。由寂無動故。無所不動耳。
  入此三昧已於一一身(至)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
  謂正示涅槃。而便分身處無邊座。窮於來際。涅槃經說。受純陀供處。大同於此。而佛數少機不同故。
  △九體離二邊。
  佛子如來身者無有方處非實非虗。
  身若是實有不可滅。身若是虗。何能起滅。若有方所。此現彼無。由非實故。起滅無恒。由非虗故。能無不現。無方所故。感處即形。
  但以諸佛本誓願力眾生堪度則便出現。
  本願力故。化周法界。隨堪度故見則不同。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十倍歸無住。
  佛子如來住於無量無礙(至)無生無滅及以實際。
  上來九門。初門之中。多顯其體。餘八皆以體用。雙明。今此分二。上通結前來九門之體。下通結中間八門之用。
  為諸眾生隨時示現。
  正顯於用。
  本願持故。
  顯用所因。
  無有休息。
  皆窮來際。此下明用分齊。
  不捨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法。
  誰獨非涅槃而欲捨之耶。是則初住實際。故不住生死。後不捨眾生。故不住涅槃。由雙住故。能俱不住。前即大智。後即大悲。大悲般若常所輔翼。所以名為無住涅槃。自性涅槃眾生等。有二乘無學。容前前三。唯佛世尊獨言具四。故就無住。總以結之。即安住涅槃。建大事也。
  △二偈頌。有六分五。初頌第四。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日舒光照法界(至)眾生無信見涅槃。
  △二頌第六。
  如火世間作火事(至)化事訖處示終盡。
  △三頌第七。
  幻師現身一切剎(至)於餘國土常見佛。
  △四頌第八。
  佛有三昧名不動(至)壽命莊嚴皆具足。
  △五頌第十。
  如無生性佛出興(至)一切義成無與等。
  初句無生之生。次句無滅之滅。次句結歸涅槃無名。後句結其大用無盡。此二無礙是無住義。餘不頌。貴含在其中。
大方廣佛華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