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普入一切諸眾生行。
△四入世界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世界。
對佛是依報。對生是化處。故上文云。普隨諸趣而現身。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入染世界入淨世界(至)入無佛世界。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普入十方一切世界。
普入者。不離此十故。一時頓入。非前後故。
△五入劫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劫。
即是化時。此下三門。皆是成上一念悉知無有餘也。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入過去劫入未來劫(至)入不可數劫。
上五直入。下之五句。約相即入。
入可數劫即不可數劫(至)入一切劫即一念。
此相即入。有二種意。一彼劫相即智入彼故。二由彼劫相攝相入故。但入能攝。即入彼所攝等。餘如前來發心品辨。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普入一切劫。
上五門皆是智入。四五二入。亦通身入。
△六說三世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說三世。
前劫此世長短有異。通皆時分。並是十世隔法異成。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
前九是別。後一為總。別中三世。每世各三。故成九世。
過去世說過去世(至)過去世說現在世。
過去乃是已起法故。過去過去不名無盡。
未來世說過去世未來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無盡。
未來乃是續起法故。未來未來名為無盡。
現在世說過去世現在世說未來世現在世說平等。
現在現在。即事可見。例於過未之現在故。故云平等。過未二世兩箇現在。非可見故。但對前後。立現在名。
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
然此三世何以成九。古釋云。義說為九。實唯有五。意云。如以五日相望。前三為過去三世。從後取三。為未來三世。處中取三。為現在三世。若依此釋。進無九世之體。退過三世之數。云何一念得具九耶。今意不然。合將九日。大分三世。互為緣起。既不依此。但以三世緣起相由。即九世成矣。謂過去因現未。則過去之中又有現未。現未各因。二世亦然。是以三世各具三也。故中觀云。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因。中論破執。則一中有三為過。此明離過之用。則一中有三為德。以病成藥。豈不良哉。總句中云即一念者。前之九世相望以立。今此意明攝末歸本。不離一念。即此一念。現在是過去家未來。亦是未來過去世也。自具三世。三世相由。九十具矣。故以一融九。雖九而常一。以九別一。雖一而常九。九一無礙。沒果絕言。假十圓融。為入門矣。況積念成世。念外無世耶。又無念等故。又法性同故。此有四義。後之三義。通於餘宗。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普說三世。
△七知三世。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知三世。
前之二段。明法上之時。此辨時中之法。即化生之法。隨彼機宜。安立而化故。即是上文所知之法。故晉經中。名三世間。度世經名入於三處。皆是意取其中事也。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知諸安立知諸語言(至)知諸制令知其假名。
上之七句。知安立諦。
知其無盡。
此一通二。成上安立事無有盡。生下非安立性無可盡。
知其寂滅知一切空。
後之二句。知非安立。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普知一切三世諸法。
△八無疲厭心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疲厭。
所化無邊。求法化之。而無厭怠。由上即知煩惱無所起故。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供養一切諸佛無疲厭心(至)聽聞正法無疲厭心。
前四上求。次四下化。
宣說正法無疲厭心(至)行菩薩行無疲厭心。
後二通二。
遊行一切世界無疲厭心(至)一切佛法無疲厭心。
謂游剎近佛化生。是故思惟二利行法。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疲厭無上大智。
△三有三門。即是明前二行究竟。初差別智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差別智。
明所持差別智究竟。上文云。則以智慧辨才力。隨眾生心。而化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