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於無量劫。勤勇謂須臾。
是為第七如山增上心。
△八不捨惡人。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至)是為第八如山增上心。
△九孤標等佛。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至)是為第九如山增上心。
△十權實雙行四。初正辨雙行。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
△二徵釋二。初徵。
何以故。
徵意有二。一云。修須稱理。理既無得。願何不捨。既不捨願。何用觀無。進退有妨。
△二釋。
菩薩求一切法皆無所得(至)三藐三菩提。
釋亦二意。一云。若有所得。不得菩提。以無得故。出生菩提。雖不捨願。須觀無得。二云。無得之法。非在得外。要求一切法。方盡無得之源。故欲證無得。須不捨菩提之願。
△三結成雙行。
是故於法雖無所得(至)其心於此不驚不怖。
△四顯其離過。
不作是念若一切法(至)求於無上菩提之道。
謂不怖空而不求故。
是為第十如山增上心。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至)十種如山增上心。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無上大智山王增上心。
△九深廣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至)三藐三菩提如海智。
非但求升聳峻。抑亦智體包含。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二。初四即四無量界。
所謂入一切無量眾生界(至)是為第四如海智。
△後六並佛界無量開出。初入三世佛善根。
菩薩摩訶薩於過去未來現在(至)是為第五如海智。
△二入過去佛界。
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至)是為第六如海智。
△三入未來佛界。
菩薩摩訶薩入未來世(至)是為第七如海智。
△四入現在佛界。
菩薩摩訶薩入現在世(至)是為第八如海智。
△五供多佛。
菩薩摩訶薩於不可說(至)是為第九如海智。
△六求多法。
菩薩摩訶薩於一切佛所(至)是為第十如海智。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至)三菩提如海智。
由此因海得入果海。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海。
△大文第四。有二十九門。答二十九句迴向位中行。若并無礙總句。有三十門。古德分三。初十一門。明迴向位中行體堅固。次一十二門。明行用自在。後七門明行德圓備。今亦隨次配十迴向。於中初有四門。明初迴向。二三迴向各有二門。四五六七各唯一門。第八迴向即十無礙。九有三門。十有四門。至文當知。今初四門。明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位中之行。即分為四。初明迴向善根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至)有十種如寶住。
所住善根可貴圓滿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初供事多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悉能往詣(至)是為第一如寶住。
△二聞法受持。
於不思議諸如來所(至)是為第二如寶住。
△三自在受生。
於此剎歿餘處現生(至)是為第三如寶住。
△四說本末法。
知從一法出一切法而能各各分別演說。
先從本起末。如無量義。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
以一切法種種義究竟皆是一義故。
後攝末歸本。釋成上義。
是為第四如寶住。
△五知斷自在。
知厭離煩惱知止息煩惱。
資粮道厭息。
知防護煩惱。
加行道防護。
知除斷煩惱。
無間道斷。除而不取。
修菩薩行不證實際究竟到於實際彼岸。
解脫道證入。為異二乘。留惑不斷。方能究竟斷證故。
方便善巧善學所學(至)皆得成滿身不疲倦。
云何不證。方便巧學無邊佛法。滿昔弘願故。如箭射空筈拄故。
是為第五如寶住。
△六悲智雙行。
知一切眾生心所分別(至)是為第六如寶住。
七知性相無礙。
知一切法皆同一性(至)是為第七如寶住。
△八無得之得。
菩薩摩訶薩求佛不可得(至)是為第八如寶住。
△九觀空滿願。
菩薩摩訶薩知善巧說法(至)是為第九如寶住。
△十受行無厭。
菩薩摩訶薩於不思議(至)不驚不怖不迷不惑。
上正顯。下釋成。
知如來智不思議故(至)是為第十如寶住。
△四結勸。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至)則得諸佛無上大智慧寶。
△二大願救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