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雖迴向皆願。此在初故。謂於當作事及現作行。皆無齊限。要心堅固。窮其際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二釋十。初法門無盡誓願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是為第一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二眾生無邊誓願度。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第二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三嚴剎。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第三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四迴向。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第四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五供佛。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第五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上三願成佛果。上五皆約當成。並橫論無畔。次二約其現作。皆豎深無際。
△六見聞無著。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是為第六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七安忍不亂。
佛子菩薩摩訶薩或被眾生(至)或挑其目或級其頭。
斬首為級。
如是一切皆能忍受(至)第七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上二誓斷煩惱。後三亦當成。
△八徧於時處。修行二利。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是為第八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九以心要成無際大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是為第九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十即寂起用三。初悟寂。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佛不可得(至)涅槃住實際住。
△二起用。
而亦不捨一切大願(至)不捨莊嚴世界。
△三釋成。於中文有三重徵釋。初一番。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至)於諸眾生心不捨離。
意云。所以即寂而用者。由以本願智不捨悲故。
△二次番。
何以故一切諸法皆無所有(至)於諸法性分明照了。
所以智不捨悲者。智亦為物故。
△三後番二。初徵。
何以故。
徵意云。何以要此雙行。
△二釋有二義。初諸佛皆爾。
一切諸佛安住寂滅(至)我今云何而捨大悲。
△二我先願勝。
又我先發廣大誓願(至)第十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四結勸。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至)金剛性無上大神通智。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七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八(入第五十五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三迴向所為。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大發起。
迴向發起。令現前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初六自分二。初三福業大。
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至)是為第三大發起。
△二三化業大。
又作是念我當教化調伏(至)而以莊嚴一切世界。
嚴上亦為攝生故。
是為第五大發起(至)是為第六大發起。
△二四勝進二。初二勝進攝福。
又作是念彼諸如來無量無邊(至)是為第八大發起。
△後二勝進起化二。初證體。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是為第九大發起。
△二起用。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至)是為第十大發起。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發起。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具足如來無上大智。
△五所作成滿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究竟大事。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恭敬供養一切如來(至)諸佛正法究竟大事。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大智慧究竟事。
△二有二門。明不壞迴向中行。初正明不壞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壞信。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於一切佛不壞信(至)調伏一切眾生不壞信。
十句義中前說。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無上大智慧不壞信。
△二迴向行成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得授記。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內有甚深解得授記。
解會佛心。
能順起菩薩諸善根得授記。
具解脫分善。
修廣大行得授記。
大行已修。上三多約三賢。
現前得授記不現前得授記。
此二約對面不對面。法華云。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等。
因自心證菩提得授記。
初地證如。
成就忍得受記。
八地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