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外護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金剛力士(至)是為菩薩第六無畏。
不畏眾魔外道。
△七正念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得成就(至)是為菩薩第七無畏。
不畏遺忘。
△八方便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智慧方便(至)是為菩薩第八無畏。
不畏生死。如善治船。不懼海難。
△九一切智心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恒不忘失(至)是為菩薩第九無畏。
不畏二乘。
△十具行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一切(至)是為菩薩第十無畏。
不畏不能化生。
△四結勸。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至)而亦不捨菩薩無畏。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八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九(入第五十六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二正明法界行體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共法。
以稱法界起行故。不共凡小。又悟不由他。亦非他共。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初自利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不由他教(至)修六度不共法。
△二化他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普能攝受(至)勤攝眾生不共法。
△三上求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善巧迴向(至)求佛智慧不共法。
△四善巧行。於中五。初巧離二乘。
佛子菩薩摩訶薩到善巧(至)不著己樂唯勤化度。
△二巧修三昧。
善能入出禪定解脫於諸三昧悉得自在。
△三巧順世間。
往來生死如游園觀(至)一切眾生恒來瞻仰。
△四巧住諸乘。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失大乘心。
△五巧窮因果。
雖念念中示成正覺(至)方便善巧究竟彼岸不共法。
△五雙行不共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善知權實(至)智慧自在到於究竟。
上標下釋。
所謂住於涅槃而示現生死(至)何況一切童蒙眾生。
後結。
是為第五不由他教權實雙行不共法。
△六三業隨智慧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身口意業(至)隨智慧行不共法。
△七大悲代他苦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大悲(至)常起大悲不共法。
△八大慈攝物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常為眾生(至)皆悉樂見不共法。
△九堅淨自他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薩婆若(至)一切智心明淨妙寶。
上法下喻。
佛子如有寶珠名淨莊嚴(至)能令濁水悉皆澄淨。
後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不失一切智心寶不共法。
涅槃春池。可於中說。
△十位滿常修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自覺(至)不捨尊重佛不共法。
△四結勸。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至)如來無上廣大不共法。
△三有二門。明所成之德。初明業用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業。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一切世界業悉能嚴淨(至)令一切願悉成滿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業。
△二顯得其體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身。
然若身若業。皆同法界無量。略舉十耳。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不來身於一切世間(至)於一切世間求不得故。
此中十身。與第九行十身。大同小異。謂此不來不去。即彼不生不滅。
不實身一切世間如實得故(至)以如實理示世間故。
不實不虗。即彼不實不妄。
不盡身盡未來際無斷絕故(至)一切眾魔不能壞故。
不盡堅固。即彼不遷不壞。不遷則橫無遷變。不盡則豎說無窮。
不動身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不動即彼一相。故文殊般若云。不動法界。法界即一相。由得一相。魔不能動。
具相身示現清淨百福相故(至)法相究竟悉無相故。
此具相無相。即彼無相身。開之成二。
普至身與三世佛同一身故。
即彼初二。謂入一切世界非趣身。及入一切世界諸趣身。此合彼開。所以開合不同者。約位別故。此位既勝。合初體用。同於佛故。能於無相。以示相故。或更有深致。非此所知。餘如十行辨。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如來無上無盡之身。
△五有五十門。答五十問。明十地位中行相。古德分四。初十二門。明十地中三業殊勝行。寄在初地。次九門明造修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