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等香悉知調理和合之法。
和合者。戒定慧等。融無礙故。
△二興供起願。
又善男子我持此香以為供養(至)供養一切如來願。
△三能成大供。
又善男子然此香時(至)處處充滿以為莊嚴。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
謂身心病除。成二世樂。故皆歡喜。以香普供得佛十身。則何佛不見。
如諸菩薩摩訶薩如大藥王(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多羅幢。
多羅此云明淨。幢者建立。表無著行。依般若淨明。立勝行故。
彼中有王名無厭足。
如幻方便。化無所著。故無疲厭心。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禮普眼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七無厭足王。寄無著行二。初依教趣求二。先念教成益。
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思惟(至)不捨十力心。
△一趣求後友。
漸次游行經歷國土(至)宣布法化調御眾生。
既入其國。必聞其政。
可治者治可攝者攝(至)依眾人語尋即往詣。
△二見敬諮問二。初見四。初見勝依正。
遙見彼王坐那羅延(至)前後圍繞共理王事。
△二覩其逆化。
其前復有十萬猛卒(至)譬如眾合大地獄中。
△三不了生疑。
善財見已作如是念(至)發大悲心救護眾生。
△四空天曉喻二。初令憶念前教真實。使不生疑。
作是念時空中有天(至)至無險難安隱之處。
△二辨後行洪玄。令其信入。
善男子菩薩善巧方便智(至)調伏眾生智不可思議。
然善財雖常憶教。而生疑者。逆行難知故。貪益此世。不疑婆須。瞋癡現損。是故勝熱及與此王。並生疑怪。言深玄者。通達非道。故梁攝論戒學中明。菩薩逆行殺眾生等。生無量福乃至證得無上菩提。要大菩薩方堪此事。此有二種。一者實行。二者變化。言實行者。了知前人必定造作無間之業。無分方便。令離此惡。唯可斷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捨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薩自念。我行殺已。必墯地獄。為彼受苦。彼人雖然現受輕苦。必得樂果。瑜伽菩薩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說。言變化者。即當此文。下王自說。
△二敬問。
時善財童子聞此語已(至)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三授己法界二。初授法方便。
時阿那羅王理王事已(至)將入宮中命之同坐。
執手同坐。示無間之儀。表攝彼加行令趣真故。
△二正示法界令證相應四。初舉果令入。
告言善男子汝應觀我(至)先起後臥輭意承旨。
△二以實顯權。
時阿那羅王告善財言(至)如是富贍如是自在。
△二示其所得二。初名。
善男子我得菩薩如幻解脫。
了生如幻。故以幻化幻。
△二明法門業用。
善男子我此國土所有眾生(至)三藐三菩提意。
△三明法門勝益。
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至)究竟住於一切智地。
△四直顯實德。
善男子我身語意未曾惱害(至)能生一切諸善法故。
慈念之深。然諸位至七。皆方便故。休捨觀自在。開敷樹華。多約慈悲。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脫(至)知諸有趣悉皆如幻。
由了如幻。方證此忍故。又後位中。當此忍故。
菩薩諸行悉皆如化(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妙光。
前位悲增。今此已得無住妙慧。運眾生故。
王名大光。
慈定之智。無不該故。廣大願中。皆徹照故。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王足繞無數帀辭退而去。
△第八大光王。寄難得行。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至)如幻變化如是思惟。
△二趣求後友二。初推求得知。
漸次游行或至人間(至)是大光王之所住處。
△二自慶當益。
時善財童子歡喜踊躍(至)不思議境界廣大清淨。
△二見敬諮問三。初見亦三。初見依報二。初所見殊勝。
作是念已入妙光城(至)彼大光王常處其中。
云十由旬者。欲明圓滿。既有十億衢道。道各無量眾生。豈世間十小由旬之所能受。故此中事物。皆應圓融表法。如理思之。
△二能見無染。
爾時善財童子於此一切(至)一心願樂見善知識。
△二見王正報。
漸次游行見大光王去於所住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