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趣。
理趣謂意趣。
所有清淨所有相應事(至)皆悉顯示成熟眾生。
△二類通所餘行法。
又說此神從初發心(至)分別顯示成熟眾生。
具四菩薩行思之。
△三彰說之益。
如是說時於念念中(至)令無量眾生住如來地。
△二覩用獲益。即入法界。文三。初顯證因緣。
爾時善財童子見聞如上(至)承佛威力及解脫力。
△二正明證入。
則得菩薩不可思議大勢力普喜幢自在力解脫。
△三徵釋所由。
何以故與喜目夜神(至)堪修普賢菩薩行故。
△三慶益稱讚。十偈分四。初現說之因。
爾時善財童子得此解脫已(至)以偈讚曰。
無量無數劫學佛甚深法隨其所應化顯現妙色身。
△二有一偈。現說之意。
了知諸眾生沈迷嬰妄想種種身皆現隨應悉調伏。
△三現說體相。皆即寂之用。
法身恒寂靜清淨無二相(至)普攝諸羣生。
△四有二偈。總結現說無礙。
了知諸有海種種業莊嚴(至)示現世間相。
△三明出所因二。初興二問。
爾時善財童子說此頌已(至)得此解脫其已久如。
△二具二答二。初以偈答。總九十一頌。分之為二。初答發心久近十。初寂靜音劫。正是發心之時。文六。初總標。
爾時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以頌答曰。
我念過去世過於剎塵劫剎號摩尼光劫名寂靜音。
△二有八偈。顯其本生。
百萬那由他俱胝四天下(至)照及千由旬。
△三有十偈。明發心本事。
日光既已沒音樂咸寂然(至)放大光明海。
△四有一偈。正顯發心。
見已心歡喜便生此念言我願得如佛廣大神通力。
△五有六偈。明發後之德。
我時尋覺悟大王并眷屬(至)其心無忘失。
△六有五偈。轉值餘佛。
從此後供養十億那由佛(至)入於解脫海。
未得慧眼者。未得十解。正慧明故。
△二有四偈半。明天勝劫。
從此次第有一切寶光剎(至)無而計為有。
無而計為有者。未解即心自性故。
△三有五偈半明梵光明劫。
從此復有劫名曰梵光明(至)而入諸佛海。
未能明了法者。未了十行真實行法故。
△四有五偈半。明功德月劫。
次後復有劫名為功德月(至)入於諸法海。
未得善巧迴向深智。趣佛智海故。
△五有六偈。明寂靜慧劫。
此後復有劫名為寂靜慧(至)於彼修諸行。
未得地上二空真如清淨法故。
△六有六偈。明善出現劫。
次第復有劫名為善出現(至)離諸障礙道。
未淨修道之障故。
△七有六偈。明集堅固王劫。
次第復有劫名集堅固王(至)未能成就忍。
未得六地緣生深順之忍。
△八有五偈。明妙勝主劫。
次第復有劫名為妙勝主(至)供養無不盡。
修最勝道者。六地般若為勝道故。
△九有五偈。明千功德劫。
次第復有劫名曰千功德(至)深入諸法海。
未得八地淨無生忍故。
△十有四偈半。明無著莊嚴劫。
次第復有劫名無著莊嚴(至)我悉曾供養。
但言供養者。下明得法故。又前次第皆言未得後後。則已得前前思之。亦可初劫已得初地。未得第二乃至第九。未得第十地。第十劫中。方得圓滿。故其劫名。亦順地義。如文思之。
△二答得法時節。即前無著。劫得此法也。於中有二。初有四偈。得無功用之三地。
次有佛出現名為功德幢(至)成就如來力。
謂八地無依無願。九地滅定總持。十地成如來力。
△二結成普賢行位三。初牒舉大心之始。
見眾生顛倒執常樂我淨(至)起於大願雲。
△二有二偈半。明成德之終。
從是修功德趣入方便道(至)一切無礙行。
△三有一偈。總結圓滿。
佛子我爾時得入普賢道了知十法界一切差別門。
因果圓融。初後該徹。故入普賢道。
△二會古今。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至)如是利益一切眾生。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得此大勢力(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此眾會中。
同在證位故。
有一夜神名普救眾生妙德。
起精進行。為普救眾生。智燄吉祥。稱為妙德矣。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入菩薩行淨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