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諸菩薩一一各得世界海(至)微塵數修行海雲。
句各一義。皆以前定含此諸義故。又此五句。後後成前前。
△二四得佛果法。即如來三業。
世界海微塵數普照法界(至)功德藏智光明海雲。
得照藏身之實智。
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如來(至)無差別方便海雲。
得藏身力用之權智。
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如來(至)各現眾剎海雲。
身毛現剎。
世界海微塵數一一菩薩(至)般涅槃等海雲。
應垂八相義兼口轉。亦以藏身。合此義故。普賢出定他人益者。感應道交故。如春萌芽。陽氣久滿。東風一拂。眾蘂齊敷。諸菩薩象。積善已深久。同行願。纔觀勝境。萬德頓圓。冥顯雙資。于何不可。
△二類通。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至)一一塵中悉亦如是。
△四現相作證分。然得益心喜。喜則地動。及有諸瑞。諸會聞竟得益故。現相居後。此會雖即未聞。已先得益。故先現瑞。以此會辨果。顯殊勝故。文四。初世界微動。
爾時十方一切世界海(至)三昧力故悉皆微動。
兼出瑞因。由因果二力。言微動者。是前相故。
△二眾寶莊嚴。
一一世界眾寶莊嚴。
△三出音說法。
及出妙音演說諸法。
△四佛會雨寶。
復於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海(至)周聞十方摩尼王雲。
略舉十種。以顯無盡。前三。事相寶。後七。法化傳通寶。並是出世善根所生。
△五毛光讚德分二。初結前生後。
普雨如是十種大摩尼王雲(至)於光明中而說頌言。
△二正說偈辭十頌。分三。初總述前定。
普賢徧住於諸剎(至)無量三昧皆能入。
△二別顯徧相分二初直述前徧。
普賢恒以種種身(至)彼剎塵中悉亦然。
△二舉因顯徧二。初緣力徧。
所現三昧神通事毗盧遮那之願力。
△二因力徧四。初即體而用。故徧。
普賢身相如虗空(至)示現普身等一切。
前半體。後半用。身相如空。法性身也。依真而住。法性土也。隨機普應。受用化也。問。法性身土。為別不別。別則不名法性。性無二故。不別則無能依所依。答。經論異說。統收法身。略有十種。土隨身顯。乃有五重。一依佛地論。唯以清淨法界。而為法身。亦以法性。而為其土。性雖一味。隨身土相。而分二別。智論云。在有情數中。名為佛性。在非情數中。名為法性。假說能所。而實無差。唯識云。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性相異故。謂法性屬佛。為法性身。法性屬法。為法性土。性隨相異。故云爾也。今言如虗空者。唯識論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攝。雖不可說形量大小。然隨事相。其量無邊。譬如虗空。徧一切處故。如虗空言。通喻身土。二或唯大智而為法身。所證真如。為法性土。故無性。攝論云。無垢無罣礙智。為法身故。若爾。云何言相如虗空。智體無礙。同虗空故。三亦智亦如。而為法身。梁攝論。及金光明。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法身故。此則身含如智。土則唯如。四境智雙泯。而為法身。經云。如來法身。非心非境。土亦隨爾。依於此義。諸契經中。皆說如來身土無二。此則依真之言。顯無能所。方曰依真成如空義。五此上四句。合為一無礙法身。隨說皆得。土。亦如之。六此上總別五句。相融形奪。泯茲五。說迥然無寄。以為法身。土亦如也。此上單就境智以辨。七通攝五分及悲願等。所行恒沙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證理故。融攝無礙。即此所證真如體大。為法性土。依於此義。身土迥異。今言身相。即諸功德。言如虗空。即身之性。下經亦云。解如來身。非如虗空。一切功德。無量妙法。所圓滿故。八通收報化色相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故。攝論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攝。然有三義。一相即如故。歸理法身。二智所現故。屬智法身。三當相。並是功德法故。名為法身。其所依土。則通性相。淨穢無礙。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眾生見燒淨土不毀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依持。通有四句。謂色身依色相土。色身依法性土。法身依法性土。及依色相故。又以單雙互望。亦成五句。謂色相身依法性。色相土等。準以思之。此上猶通諸大乘教。九通攝三種世間。皆為一大法身。具十佛故。其三身等。並此中智。正覺攝故。土亦如之。即如空身。而示普身。于何不具。此唯華嚴。十上分權實。唯有第九。屬於此經。若據融攝。及攝同教。總前九義。為一總句。是謂如來無礙身土。普賢亦爾。隨義隱顯。不可累安。達者尋文。無生局見。上言土有五重者。一唯法性。屬前三身。二雙泯。屬於第四。三具性相。五六七八所依。四融三世間。屬於第九。五總前諸義。即第十依。
△二大願故徧。
普賢安住諸大願(至)分身住彼亦無量。
兼顯徧於正中之依也。重重皆徧。今不見者。機不應故不見。即是虗空身故。亦徧不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