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1-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疏注-唐-澄观-第91页

魚龍。蓋分喻耳。即依後義。亦得名為種性。依於此種。能生世界。如依一禾有多穀粒。舊經云性。多取此義。恐濫體性。故改為種。言有不可說者。若準下文。香海及種。皆有十不可說。梵本亦有。今脫十字。多是傳寫之漏耳。
  △三廣釋二章二。初通明剎種不同。釋剎種章二。初長行二。初列十門。
  諸佛子彼諸世界種於世界海中。
  然此十門剎種之異。並悉不離所依華藏。故云於世界海中。所列十事。與成就品。都望全異。彼通諸海。此明一海之中所有剎種。若別別相望。互有互無。起具因緣。清淨佛出。劫住轉變。彼有此無。方所分齊。行列趣入。力持等五。彼無此有。依住形體。莊嚴無別。彼此名同。前後互出。都有十五。皆顯十者。俱表無盡。而或異者。彰義多端。復有同者。恐濫全別。何以起具。前有此無。前段總明。成立因果。此中正辨。何等世界。所依住故。餘可思準。然與前同。已如前釋。不同吾事。今當說之。
  各各依住各各形狀各各體性。
  上三同前。
  各各方所。
  若圓滿方所。周徧法界。無處不有。不即三界。不離三界。若隨宜方所。隨十方中。向背名別。
  各各趣入。
  依門趣入。約法門者。謂三解脫。又互相現入。而無來去等。
  各各莊嚴。
  同前。
  各各分齊。
  約事隨宜。廣陿異故。約佛分齊。則十方無際。
  各各行列。
  即是道路。約事可知。約法。謂大念慧行。以為游路。
  各各無差別。
  同前。
  各各力加持。
  即食能令住。約法。廣大法味喜樂所持。又此互出。顯佛淨土十八圓滿十五攝故。言十八者。顯色形色。分量方所。因果及主。輔翼眷屬。任持事業。攝益無畏。住處游路。乘門依持。
  云何攝耶。此具因緣。即因圓滿。依住即是依持。形狀即當形色。體攝二種。一攝顯色。七寶光明。為體性故。二攝果滿。隨類之果。可知。約佛大圓鏡智相應淨識之所變故。故上偈云。或一念心普示現為體。莊嚴攝三。謂一攝住處。如來莊嚴為住處。二攝輔翼。菩薩嚴故。三攝眷屬。有餘眾故。清淨攝三。一攝事業。謂作有情之義利故。二攝攝益。謂現證解脫。滅彼煩惱及災橫故。三攝無畏。謂內無災橫外無怖畏故。此中依住攝二圓滿。一攝主。二攝乘。或說一乘等故。方所分齊。二名全同。行列即路。趣入即門。力持謂任持。劫住轉變。十八中無。義同於果。及事業攝。亦可成二十圓滿。於理無違。謂劫住窮未來故轉變。即如來神通變化。世界海普清淨轉變。即圓滿義。其無差別。彼文雖無。即由此故。方顯圓滿。餘皆隨宜。故云各各。無差既同。云何各各。所無差事。有多種故。若將此十。對成就品十。亦得相攝。恐厭繁文。又上諸文一一段中。具多圓滿。一一融攝。故異餘宗。
  △二隨門廣釋。但釋其三。謂依住形狀體性。餘七雖略。義已上說。今初分二。初列。
  諸佛子此世由種(至)依一切佛音聲摩尼王海住。
  △二結。
  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二形狀二。初列二十種。
  諸佛子彼一切世界種(至)或作諸莊嚴具形。
  迴轉形者。襵褻往來之形也。壇墠形者。築土為壇。除地為墠。佉勒迦者梵音。此云竹篅。
  △後結塵數不同。
  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三體性二。初列。
  諸佛子彼一切世界種(至)清淨音聲為體。
  亦二十種。前十色相。後十是聲。會釋如前。
  △二結。
  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二應頌有十。分為六段。初一頌一住。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剎種堅固妙莊嚴(至)或有住於香海等。
  △二有一頌。頌形狀及布列安住。
  須彌城樹壇墠形(至)各各布列而安住。
  △三頌體性。
  或有體是淨光明(至)佛功德音亦如是。
  △四頌三事。
  剎種一一差別門(至)無等無量悉周徧。
  謂初二句頌所入門。次句方所等四句莊嚴。餘二偈中廣大剎之本相。即是分齊廣陿。此彼相入。亦頌趣入。初偈以多入一。後偈一多互入。皆入而無入。入則壞緣起。不入壞性用。又要由不入。方能入耳。又約體本空。故無來無入。約相不壞。故如本無差。以性融相。故得互入。
  △五頌無差。
  一切國土微塵中(至)一切眾生悉調伏。
  謂塵容佛海等無差故。
  △六頌力加持。
  佛身周徧一切剎(至)普化一切諸含識。
  主伴皆是神力任持。普化之言。兼於法味。
  △二別明種剎香海。雙釋二章者。謂香海依剎海。剎種依香海。諸剎依剎種。長行分三。初總舉諸海所依。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至)如天帝網分布而住。
  上來雖復但標剎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