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錯如卷後評。其會三歸一同。如上具明。唯會一代權實三乘。不會其頓。故四祖曰。離言根境非安立門。故頓不屬會。又曰。頓屬上分本教義。漸從其末義等。清凉亦曰。然法華為於一類。開顯本末。若將定判一代聖教。收義不盡也。是知會三歸一。唯會漸三一義名同也。會師取此為總同曰。雖立言小異。多義如彼者。錯如卷後評。已上略敘數同。並約法義差別。緝成義句多字名同。義非一準。是故。四祖特立同字一言。為同教總名。通目諸同也。祖曰。一言通目者。如以信一言。通目諸位也。是知以一字。為一言也。文選注詩題曰。古人始作四言詩五言詩。其七言詩者。後人加作也。及至論語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何晏注曰。古者謂一句為一言。詩雖三百篇之多。可舉一句。當盡其理也。今謂。思無邪。雖三字為句。而歸正字一言也。故演義曰。一言蔽諸者。即論語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諸。曰思無邪。謂歸於正也。念一佛號。亦名一言。直取一言只一佛字。故自四祖禪要唯稱佛言耳。又如世金字一言。通目五金。穀字一言。通目五穀。菓字一言。通目。百菓。草字一言。通目百草。其於品物形色種性。從義立名。雖各各差別。而各各類歸一言所目也。譬今諸教。偏圓頓漸。權始愚小。各各教下。詮顯一乘三乘乘法。稟修雖各差別。而皆華嚴根本一乘圓教法輪所流所目。融會歸同。故立同字一言為總。通目諸教差別法義。隨別取一。謂一一法義。義名同而無別相也。義近世有三知識。不詳祖述。有昧同字一言為總。各伸知見。各取諸教義句之同。各立總同者。矯亂多矣。具如卷後別伸評辨。已上釋同教本末竟。兼前別教本末兩科。收歸第二列同別各開本末竟。
△今當第三釋同字一言為總。文復分四。且初通目多義。全收名同。
章曰。又言同者。眾多別義。一言通目。故言同。
解曰。通目諸教。眷屬經中。教義理事。因果行位等。十法門義。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眾多差別法義。並依海印定中。同時演說。十十無盡。主伴具足。卷舒自在。皆不思議。以為教本故。故賢首曰。同時顯現。同時前後。理不相違。當準思之。故今科曰。通目多義。全收名同者。全収諸教。為不思議圓通同也。
△二會差別義方便名同。
章曰。又會義不同。多種法門。隨別取一義。餘無別相。故言同耳。
解曰。會彼同時異處異時。異處逐機深淺。說諸經教。各各所詮。多種法門。隨別取之。一一法義。並同本教所流所目。與本圓別作方便引攝故。以同通目故。無餘別相故。故四祖曰。華嚴是主。餘經是眷屬。以此準之。諸部教相法義差別不等。隨別取一。不離本故。故以同目。故賢首亦曰。是同教故。末不離本故。依本而說。故言同耳。故祖依經立一同字。為教總名。具含總別。總約本法融通。通目多義。一一同圓。故有全收諸教。名圓中同也。別約逐機分齊差別。會義不同。多種法門。隨別取之。故有全揀諸教。名方便同也。若人法俱融。別總別無二也。故華嚴曰。善財見大願精進力夜神。發十種同己心。夜神與說八十四同行。清凉疏曰。通論同有四義。一人法無二。與一切法界同。二因果無二。與一切諸佛同。三自他無二。與一切菩薩同。四染淨無二。與一切眾生同。故鈔釋曰。謂由證見法界體同故。上同諸佛。下同眾生等。故祖依經立同。為總目也。
△三通目諸乘宗類名同。
章曰。所言同者。三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三乘故。
解曰。前明諸教所詮差別法義同竟。今顯乘同。然諸經論。乘數至多。開合不等。有約趣果。止分為二。謂大小二乘也。有約從理成行。則分為三。謂大乘中乘小乘也。有依法華三乘一乘。約界分體相方便究竟不同。故又約數說。謂二及三。各通三二義意故說也。今此乃約成機欲性。顯法本未乘宗類攝也。故四祖曰。依攝論一乘三乘小乘。謂於教門中。成機欲性。顯法本末差別不同也。是故以三小之末。同一之本者。以道品名同。引失三小。生信樂故。故四祖問曰。一乘道品既名數別。體亦須別。因何有義與三乘同。答據義分量深淺寬挾。並皆不同。今舉義門有差別。名字有同。欲引三乘信樂故也。小乘道品名數。略有三十七種。三乘道品名數亦同。但義有異。廣在經論。此顯道品名同。引末同本說也。若約法相。交參一乘。垂於三乘。三乘參於一乘。兩宗交接。連綴引攝。令易信入者。委在下文云。即以一乘別教。從三乘說中具釋。又如五祖教章同教門中。初分諸乘有六重。第一重內。七義委明。賢首於後結曰。依上諸義。即三乘等。並名一乘。皆隨本宗定故。主伴不具故。是同非別也。
△四敘古之通。通即名同。
章曰。前德已述通別二教。而未見釋相。今以理求。通之與同。義無別趣也。
解曰。雲華尊者。述古之通。通義即同。故以同字一言。立同總名。顯非自意。遵古所立也。已上四科。收歸第三。釋同字一言為總竟。
△今當第四彰問答答異歸同。文復分四。且初彰異違同問。
章曰。問所以佛教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