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四妄言五闘亂彼此。
毗尼五義(了論)
一能生種勝利謂引生世出世善二能教身口二業清淨及正直三能滅罪障四能引勝義在家者引令出家及到天住梵住聖住無餘涅槃五勝人所行事謂佛乃至凡夫皆行其中。
戒有五義(善生)
一名制能斷諸惡法故二名迮隘性不容惡故三名清涼遮煩惱熱故四名為上至無上道故五名為學調諸根智故。
分通五義(業疏)
一沓婆厭無學知非牢固也二施生成佛道知餘非向也三相召為佛子知無異乘也四捨財用非重知心虗通也五塵境非根曉知識了義也。
沓婆營福五義(戒疏)
一為報恩故二為長養法故三滅少修自高者四折伏弟子憍心五起來世福業故。
儒家五經
一春秋二易三書四禮五詩。
五行
一金二木三水四火五土。
五逆罪
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破法輪僧五出佛身血。
羯磨五句法
一大德僧聽(綱骨)二緣本雙牒(緣兆)三誰諸長老忍(綱骨)四單牒根本(緣兆)五者默然誰不忍者說(綱骨)。
單白五句法
一大德僧聽(綱骨)二緣本雙牒(緣兆)三若僧時到(綱骨)四單牒根本(緣兆)五白如是(綱骨)。
持律得五功德(四分)
一戒品牢固二善勝諸怨三於眾中決斷無畏四有疑悔者能開解五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
多食五苦(增一)
一大便數二小便數三多睡數四身重不堪修業五多患食不消化。
五拘隣(受戒犍度)
一阿若憍陳如(亦云拘隣)二阿濕卑(亦云阿陛)三摩訶摩南(亦云摩訶拘利)四婆提(亦曰跋提)五婆敷(亦名十力迦葉)。
僧祇五果種(壞生戒)
一裏核種(桃杏棗柿)二膚果種(梨奈林檎)三殼果種(胡桃榴栗)四[禾*會]果種(松栢子)五角果種(山澤諸荳)。
破戒五過(四分)
一自害二為智者所訶三惡名流布四臨終生悔恨五死墯惡道。
安居離五過(事抄)
一太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市妨修道業三多蚊蟻難四無可依人五無施飲食湯藥。
喜往白衣家五過(四分)
一不囑比丘入村二在欲意男女中坐三獨坐四在屏覆處五與女人說法過限。
歌聲說法五過(四分)
一自生貪著二令他生愛三令他習學四俗人生慢五以亂定意。
不嚼楊枝五過(四分)
一口氣臭二不善別味三熱陰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漏失戒五過
一惡夢二諸天不護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惟明相五於夢中失精。
受施五觀(事鈔)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多減三防心顯過不過三毒四正事良藥取濟形苦五為成道業世報非意。
業疏五家僧體
一五陰實法為體二四人假用為體三一多四人為體四但取四人為體五六和德用為體。
古五刑(尚書)
一墨二劓三剕四宮五大辟。
古五刑(戒疏引)
一墨(墨額)二劓(截鼻)三宮(去勢)四割(截耳)五刖(斷足)。
今五刑
一笞二杖三徒四流五死。
五現前(出藏諍)
一云何法現前所持法滅諍者是二云何毗尼現前所持毗尼滅諍者是三云何人現前言議往返者是四云何僧現前應來者來等是五云何界現前作羯磨唱制限者是。
五眼
一肉眼二天眼三法眼四慧眼五佛眼。
五五百年(大集)
一五百年解脫堅固二五百年禪定堅固三五百年持戒堅固四五百年多聞堅固五五百年闘諍堅固。
男五黃門(四分)
一生二犍三妬四變五半。
女五黃門
一螺二荕三鼓四角五脉。
五穀
一黍二稷三菽四麥五稻。
五穀(輕重儀)
一房穀(粟林)二散穀(床穄)三角穀(諸荳巨勝)四芒穀(稻麥)五[禾*會]穀(麻荏)。
五根
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弟子事師五事(六方禮經)
一當敬難之二當念其恩三所有言教隨之四思念不厭五從後稱譽之。
弟子不承事五事訶責(四分)
一我今訶責汝去二莫入我房三莫為我作使四莫至我所五不與汝語。
持律五事利益(僧祗)
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請問他人四僧尼犯罪者為作依怙五欲遊化諸方而無有礙。
邊方曲開五事(四分)
一持律五人受大戒二著重革屣三數數洗浴四敷羺羊皮等五長衣數滿十日。
成論迷名生法癡隨文增五失
一不信二退勇猛三誑人四謗法五輕於聖法。
五邪(僧網)
一改常威儀詐現異相二說己功德三高聲現威四說己所得激動令施五為求利故強占他吉凶。
調達五邪
一盡形常乞食二糞掃衣三露坐四不食蘇鹽五不食魚肉。
五種三歸(母論)
一翻邪三歸二五戒三歸三八戒三歸四十戒三歸五具戒三歸。
五種村相(盜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