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師惡友。畏若狼虎。善導良朋。親如火母。成範云。擇友如雲巖。道悟。雪峰。巖頭等。方為真正良朋矣。心地觀經云。一切菩薩修聖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惟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因果經云。朋友有三要法。一。見有失。輒相曉諫。二。見好事。深生隨喜。三。在苦厄。不相棄捨。以是義故。遠行要假良朋也△古人者。上古有德之人也。謂古德心地未明。訪尋知識。不以千里為遠。柢要求其具正眼者。即便往之。如雪峰禪師。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是也。成範云。夫為法求師。不無審別。若未的見深識。慎不可逐人風聲。而輒擬重輕親疎也。
二補儀(分二)初為法忘情
附 年幼戒淺。未許遠行。如行。不得與不良之輩同行○須為尋師訪道。決擇生死。不宜觀山玩水。惟圖遊歷廣遠誇示於人。
年幼。謂血氣未定。戒淺。則恐無志力。所以未許遠行。然有不得不行之勢。必擇良友為伴也。不良者。不修戒行之輩。即惡友也。惟恐漸染其氣。故當謝絕也。溈山云。狎習惡者。長惡知見。曉夕造惡。即日交報。沒後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法苑云。華氏國王。有白象能滅怨敵。若人犯罪。令象踏殺。時象廐火焚。移象近寺。聞僧誦法句經偈云。為善生天。為惡入淵。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後付罪人。但以鼻[(鼻-丌+廾)*臭]舌舐而去。王見斯已。召諸大臣。臣曰。此象近寺。聞法故爾。移近屠肆。則其殘害更增。後果其言。當知一切眾生。志性無定。畜生尚爾。何況人乎。是故智者宜應覺知。見惡須棄。春秋正義云。譬如薰是香草。蕕是臭草。薰蕕等。分。使之相扣。雖積十年尚猶有臭氣。香氣盡而臭氣存。言善不能止惡。而惡能消善也△尋師訪道者。欲求無上菩提。非知識莫能開導。故須尋師訪道也。生死長途。迷悟由己。故自當決擇也。觀山玩水。何益身心。誇示廣遠。奚增道味。若為生死之人。又何暇於斯乎。
二入門方法
所到之處。歇放行李。不得徑入殿堂。一人看行李。一人先進問訊。取常住進止方可安頓行李入內。
行李。或作行理。通用。或云裝包。即行囊也。人若遠行。必有之耳。以諸方所制不同。規矩各異。禮無一定。事須見機。故云。取其常住進止。方可以頓行李。入內。古云。未晚先投宿。入林聽暮鐘。到門須辨主。問訊必從容。隨地可敷草。何天非轉蓬屋梁今夜月。聊以慰疎慵。
衣鉢名相第二十四(凡九事○分三)初衣名相(分三)初五
衣(分二)初相用
五條衣。梵語安陀會。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雜作衣。凡寺中執勞服役。路途出入往還。當著此衣。
衣者。依也。謂依此以蔽寒暑也。衣犍度云。佛見諸比丘在路行。多擔衣物。作是念言。可為諸比丘制衣多少。不得過畜。時佛初夜在露地坐。著一衣。至中夜覺寒。即著第二衣。至後夜復覺寒。即著第三衣。便安隱住。佛告諸比丘。聽諸弟子。受持三衣。不得過畜。智論釋云。白衣求樂。故畜種種衣。外道苦行。故裸形無恥。是故佛弟子。捨二邊。處中道。少欲知足。但畜三衣也。五條者。衣之相也。僧祇律云。佛在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蛙畔分明。語阿難曰。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制作三衣。過去諸佛弟子。著如是衣。未來諸佛弟子。亦著是衣。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門衣。不為怨賊所劫。此是解脫服。福田之衣。四分律云。三世如來。並著此衣。若有眾生。起一惡心。向三世諸佛。辟支。羅漢。及著染衣人。獲罪無量。所以者何。壞色之衣。是賢聖之標式故。若能發心。敬染衣人。獲福無量△中宿者。謂近身住故。下衣者。謂在七衣之下故。雜作衣者。謂凡作一切。輕務。皆應著故。執勞服役者。謂執大眾之勞故。路途出入當著者。以顯沙門之相故。
二偈呪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不捨離。
唵。悉陀耶。娑婆訶(三遍)
善哉。讚美之辭。謂讚衣之功德。不可思議也。解粘去縛。故曰解脫。謂生死煩惱。由斯解脫也。無上者。薩婆多論云。此衣。九十五種外道。悉不知名。惟佛世尊示此未曾有法。故曰無上也。福田者。謂檀越種福佛弟子為現田文衣相。故曰福田。頂戴者。謂知衣有如上功德。故當頂之於首。戴之於肩。表尊重之至也。我由信心敬戴之至。故得成佛。世世不捨離者。謂非但今生如是尊敬守持。願世世生生不捨離也。願既如是。以見衣鉢不可離也。然大小乘律。如來無不諄誡。呪。誦三遍。此謂時常著用。偈呪如是。若捨故受新。當依律文。
二七衣(分二)初相用
七條衣。梵語鬱多羅僧。此云上著衣。亦云入眾衣。凡禮佛。修懺。誦經。坐禪。赴齋。聽講。布薩。自恣。當著此衣。
上著衣者。謂在五衣之上故。入眾衣者。謂入眾時披著故。布薩。此云長淨。自恣。謂自身有過。恣任僧舉。如上等事。當著此衣也。
二偈呪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