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宣献之孙曰刚叔,尤笃志於学,不愧其先人。又常集宋诗人之所为《为续岁时杂咏》,以成其祖之意,盖若干篇。且诗之作,患言不能称物者,以得之偏也。尝试丹青,众言凭几肆目於方尺之,而四时气候物色,惨舒荣槁,所以过乎吾前者,每观每异,其致亦足乐也。”因以其集属补之为序。补之复於公叔曰:“《诗》之亡久矣!《豳诗 七月》,其记日月星辰、风雨霜露、草木鸟兽之事盛矣。屈原、宋玉为《离骚》,最近於《诗》,而所以物引类,其感在四时可以慷慨而太息,想见其忠洁。刚叔於宋诗所取若此,其亦有得於昔人之意乎?”宋有天下百年,而诗之作,中间尤盛。盖叔之所取,小大咸备。今观其录,一时显人,用是名世,其尤宏杰者,虽以磅礴天地,呼吸阴阳,而成岁功可也。其下者亦因所长而传,犹之一气候至生者,皆作灼然而华,嘤然而鸣,以谓天地之巧尽此矣!
※《岁时杂记》二卷
陈氏曰:侍讲东莱吕希哲原明撰。希哲,正献公公著之子,吕荥阳公。在历阳时与子孙讲诵,遇节日则休学者,杂记风俗之旧,然後团坐饮酒以为乐,久而成编。承平旧事,犹有考焉。
周平园序曰:本朝承平岁久,斯民安生乐业,凡遇节物,随时制宜。虽有古有今,或雅或鄙,所在不同,然上而朝廷,次而郡国,下逮民庶,娱熙洽,未尝虚度,则一也。侍讲吕公,当全盛时,食相门之德,既目击旧礼,又身历外官,四方风俗,皆得周知。追记於册,殆无遗者。惟上元一门,多至五十馀条,百年积累之盛,故家文献之馀,兹可推矣。庆元戊午秋,公之元孙仙游,邑大夫祖平,以示平园老叟,周某窃有生晚不及见之叹云。
右时令。
●卷二百七 经籍考三十四
○史(谱牒 目录)
※《姓源韵谱》一卷
陈氏曰:唐张九龄撰。依《春秋正典》、柳氏《万姓录》、《世本图》,捃摭诸书,纂为此谱。分四声以便寻阅。古者赐姓别之,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後世赐姓合之,汉高帝命娄敬、项伯为刘氏是也。惟其别之也,则离析,故古者论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则乱,故後世论姓氏,识其本异。自五胡乱华,百宗荡析,夷夏之裔,与夫冠冕舆台之子孙混为一区,不可遽知。此周、齐以来,谱牒之学所以贵於世也欤?
※《元和姓纂》十一卷
晁氏曰:唐林宝撰。元和中,封阎某於诸家姓氏为太原,其人乃言非本郡。宪宗令宰相命宝纂诸家姓氏,自李氏处,各依四声类集,每韵之内,则以大姓为首。
陈氏曰:元和中,朔方别帅天水阎某者封邑太原,以为言。上谓宰相李吉甫曰:“有司之误,不可再也。宜使儒生条其源系,考其郡望、子孙职任,并总缉之。每加爵邑,则令阅视。”吉甫以命宝,二十旬而成。此书绝无善本,顷在莆田,以数本参校,仅得七八,後又得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正矣。
※《李氏皇室维城录》一卷
陈氏曰:屯田郎中李衢、沔王长史林赞修。止於僖宗。盖昭宗时所录也。
※《李氏房从谱》一卷
陈氏曰:唐洛阳主簿李匡文撰。时为图谱官。
※《圣唐偕日谱》一卷
陈氏曰:前贺州刺史李匡文撰。序言:前守职图籍日,撰《天潢源派谱统》,务在省略,直取相承一叶,旁附首分诸房。今特从圣唐以来列圣下诸王、公主,逐帝书出,号曰“偕日”,与日齐行之义也。匡文字济翁,又有《资暇集》见於录。
※《唐宰相甲族》一卷
陈氏曰:唐韦述萧颖士等撰。自王方庆而下,十有四家。
※《唐相门甲族》、《诸郡氏谱》共一卷
陈氏曰:不著名氏。《甲族》八十六家,《氏谱》自京兆八姓而下,凡三百五十姓。
※《唐杜氏家谱》一卷
陈氏曰:唐太子宾客杜信撰。
※《唐鲜于氏卓绝谱》一卷
晁氏曰:唐乔琳撰。《艺文志》有其目。
※《天下郡望氏族谱》一卷
陈氏曰:唐李林甫等天宝八载所纂,并附五音於後。
※《姓苑》二卷
陈氏曰:不著名氏。古有何承天《姓苑》,今此以李为卷首,当是唐人所为。
※《姓解》三卷
陈氏曰:雁门邵思撰。以偏旁字类为一百七十门,二千五百六十八氏。景二年序。
※《千姓编》一卷
陈氏曰:不著名氏。末云嘉八年采真子记。以《姓苑》、《姓源》等书,撮取千姓,以四字为句,每字为一姓。题曰《千姓编》,三字亦三姓也。逐句文义亦颇相属,殆《千字文》之比云。
※《陈郡袁氏谱》一卷
陈氏曰:袁陟世弼录。
※《陶氏谱》一卷
陈氏曰:怀州教授陶直夫录。侃之後也。
※《帝王系谱》一卷
陈氏曰:武夷吴达公路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