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肉上,外用膏盖,四边根脚已消,不必箍药,每日如此,不数日,脓尽腐脱,新肉 顿生。再加内补,调理得宜,轻疮只在月余,大疮不过七十日,必完口而愈。
关节在于斯时,变生出于此候。
关节者,阳疮以十四日为关,阴疮以二十一日为节,此时务要出脓势定,不可过酿。
但脓出方自腐脱;腐脱方自肌生,肌生方自收敛,收敛方自疮平。如斯时不得脓者,后 必有变,为一关顺,后必多顺,一关逆,后必多逆。
治当大补,得全收敛之功,切忌寒凉,致取变生之局。
凡疮溃后,五脏亏损,气血大虚,外形虽似有余,而五内不足,法当纯补,乃至多 生。已溃时发热恶寒,脓多自汗作痛者,十全大补汤。虚热少睡,饮食不甘者,黄 人 参汤。皮寒虚热,咳嗽有痰者,托里清中汤。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黄短气者,人参养 荣汤。脓多心烦,少食发躁不睡者,圣愈汤。脾亏气弱,身凉脉细,大便溏泄者,托里温 中汤。饮食不甘,恶心呕吐者,香砂六君子汤。脾虚下陷,食少虚热间作者,补中益气 汤。肾虚作渴,不能相制心火者,加减八味丸。仿此选用,盖托里则气血盛而脾胃旺,使 脓秽自排,毒瓦斯自解,死肉自去,新肉自生,饮食自进,疮口自敛。若不务补托,而误用 寒凉,谓之真气虚而益虚,邪气实而益实,多致疮毒内陷,脓多臭秽,甚则脉洪大渴,面 红气短,此真气虚而死矣。
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
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司纳,脾主消导。一表一里一纳一消,营运不 息,生化无穷。五脏六腑,借以生养,又谓得土者昌,失土者亡。盖脾胃盛者,则多食 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者,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所以命 赖以安,病赖以安,况外科尤关紧要。善养脾胃者,节饮食,调寒暑,戒喜怒,省劳役。
如不然,则精神气血由此而日亏,脏腑脉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由此而日削,所谓调 理一失,百病生焉,故脾胃不可不详也。
冬要温床暖室,夏宜净几明窗。
人之气血,喜暖而恶寒,又谓遇寒则结,遇热则散。况疮乃肌肉破绽之病,若不防御,
风寒最为易袭。凡看疮时,冬要围炉暖室,逼尽余寒。夏宜净几明窗,庶外风不入,然后 方可揭膏洗贴。
饮食何须戒口,冷硬腻物休飧。
人之病中,肿痛时自然痛伤胃气,诸味不喜。直待溃后,脓毒一出,胃气便回,方 欲思食。彼时但所喜者,便可与之,接补脾胃。如所思之物不与,此为逆其胃气,反致 不能食也。切要不可太过,惟恐生冷伤脾难化,硬物肥腻滑肠,故禁之。
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
古之以外科推为杂病之先,盖此伤人迅速,关系不浅,故特设于前也。且如痈疽脑 项疔毒大疮,情势虽出于外,而受病之源,实因于内也。及其所治,岂可舍于内而治外乎?
所以外不起者,内加托药;表热甚者,内必清解。血虚宜用四物汤,气虚宜用四君子汤,
脉虚足冷温中,脉实身热凉膈。以此推之,内外自无互异。
病要论久新,要法在于宽治猛治。
病有新久,势有缓急。如受病之初,元气未弱,治当随症迎刃而解。若惧行霸道猛 剂,定不能决效于危急时也。用药中病,如表症盛者,用万灵丹,大加表散。里症急者,
以内疏黄连汤,急与通行。又如受病日久,邪正相拒,其元气示有不衰弱者,纵有余症杂 症壤症,俱当先固其本,而后调之和之散之,使病气渐退,元气渐醒,饮食渐进,根本渐 实,则余患再无不愈之理。
药必求标本,功莫别于先医后医,若一概之攻补,恐两途之误用。
物理皆有标本。而病之标本,尤莫切焉。身体之标本,五脏为本,六腑为标。五脏主里主血,六腑属表 属气。疾病标本,以初病为本,以传病为标;又以元气为本,病气为标。此所以寒热表里缓急之病,应汗下补 泻和解之方。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使邪气滋甚,其病益增。又谓缓则 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假如先得疮疾,而后得泄泻呕吐食少等症,宜舍本从标之法治之,候泻止呕定食进,方 再治疮,余皆仿此。
又说阳变为阴,内外被寒凉克伐。
疮本发于阳者,为痈为热为实为疼,此症易治。患者不觉,以为小恙,不早求治。反 又外受风寒,内伤生冷,或再被医者失于补托,而又以凉药敷围,以图内消,合病家之 意,多致气血冰凝,脾胃伤败,使疮毒变在十一日未出脓之前,情势与好肉相平,不疼 不热,软慢相兼,疮孔止流清稀肥水,更兼身体不热,脉亦细微,饮食厌飧,精神昏短。
有此症者,变入真阴,虽强投温中健脾之剂,不应者,百无一生。如疮变在十五日之后,已 出脓时,毒瓦斯已将外发,如有调摄失宜,误食冷物,忽变为阴者,急投托里温中汤,十 二味异功散,轻者十全大补汤,俱倍加参 桂附以救之。须得疮热作痛,脓出身温,脉 起食进者为吉。但疮原本于阳其人故得多生者有矣。
岂